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1-24 11:24

  作者:刘小龙(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带领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无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从历史成果、制度优势和文明版图等维度深刻理解,更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准确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不懈奋斗、自主探索取得的根本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前者是党不懈奋斗、自主探索取得的根本成果,凸显了我们在道路选择上的历史自信,后者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进程描述。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被动到主动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在长期历史探索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开启了以救亡图存为紧迫任务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艰巨而伟大的现代化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首先致力于政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们肩负使命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与复杂性世所罕见,前进道路上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战略部署,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以之指导实践,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大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发端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机,创立于党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奋斗实践,拓展于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彰显了党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和掌握历史主动的创造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政治保障,凸显了其价值追求和制度优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超越,其过程的艰辛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走出了一条批判借鉴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曾经是现代化的“正统”,“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殊为不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无疑是更为艰巨的历史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风险,邓小平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定力,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新概括,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瞻远瞩与历史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从不同维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制度优势和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展示了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书写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路径选择,也是一种理论创新和价值追求,还是一种文明重塑的自觉自信。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曾经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标志着人类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生和跃升。资本逻辑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资本主义无法克服阶级分裂、贫富分化、人的异化、价值冲突和社会对抗等诸多现代性危机。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格局变化、治理秩序变革、全球问题凸显都在呼唤人类的文化重构、文明重塑。显然,西方国家的以邻为壑、利益至上、资本宰制、霸权主义给人类带来的是忧心忡忡、茫然无措,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重构成为艰巨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优秀文化基因,并结合时代特点明确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主张。可以说,“中国式”既标注着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中国成果,更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华文明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和“协和万邦”的价值主张,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图式。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明确了我们的中心任务,也将自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希望和光明前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KS038]成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