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好特色农业转化与利用,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做好特色农业转化与利用,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2-14 11:09

  作者:伽红凯、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但我国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种养结构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适应消费需求的“名优特新稀”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是应对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选择,其可以释放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极大丰富和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以供给的差异化和品质化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促进农产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加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特色农业是由各地根据特有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来的农业系统及其所出之名优产品,其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对特色农业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产业兴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特色农业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产业。特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的绝佳平台。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农业,通过吸引现代农业各项要素不断注入,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能够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进而有利于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有助于开拓除务农和务工外的第三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特色农业的农产品产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其以产品的多样性形成巨大合力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市场话语权,已成为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产业。

  特色农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守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发展特色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特色农业是提增农业质效的重要内生力量。做优做强特色农业,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层次、多领域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产业效益高、农民收入高,真正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此外,我国特色农产品也是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021年,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354.7亿美元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仍然实现较大顺差。

  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特色农业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日韩精细农业、美加规模农业及荷兰设施农业的“中国特色”之路。通过认真总结既往国内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传统农业精华,有助于促进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

  (一)发展经验

  一是善用区域“特色”禀赋。任何生产活动都以一定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特色农业亦概莫能外。因区域自然环境与所在地人文历史底蕴存在较大差异,每个地区均有异于其他区域的独特要素及比较优势。实践证明,特色即为生产力,打好“特色牌”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中之重。2021年,福建安溪县茶业总产值增至280亿元,其中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高达1428.46亿元,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引擎。

  二是谨遵市场运行客观规律。特色农业是在大宗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与民众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当农产品尚难以充分满足生存所需时,谈特色农业显然不合时宜;而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不瞄准市场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讲究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其一,规模化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之一,发展特色农业需建立在适度规模之上,以此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基本依托,进而形成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潜在特色农业产业形成。其二,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农户实现组织化、优化特色农业资源配置、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重要渠道。

  四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准公共品属性决定了特色产品为该特定产区内过去、现在及未来生产者集体所共享。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伪冒产品在市场中的泛滥极易导致“柠檬市场”与株连效应。为此,各地政府通过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监管体系,严格特色农产品及其同类产品的市场准入规范,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二)汲取教训

  一是盲目照搬异地实践经验。一个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较为理想,必定与当地生态环境、产业禀赋相匹配,若盲目照搬异地实践经验,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诱发“南橘北枳”的产业发展困境,造成资源虚耗和产业发展错位。部分地区试图通过向其他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学习经验以使自身也走上发展“特色”的致富之路,在选择特色农业项目时欠缺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致使“烂尾工程”不断。

  二是忽视产业风险管理。随着全球农业一体化程度加深,各类风险突发频发,相互联动,已由传统认知的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演进,突发性、传导性明显增强。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因物流受阻,部分特色农产品产区收购价格急剧下跌,销区价格急剧攀升,产销失衡,种植农户损失较大。

  三是弱化利益联结机制。当前,各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相对松散,多数农户仅以订单形式嵌入同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链中,而少有股份合作分红型。此外,还存在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仍然需要独立承担较大的亏损经营风险。

  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的建议

  新时代,新阶段,坚持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既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科学把握特色农业“两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有为政府:产业甄别与因势利导

  正确的特色农业产业甄别,再辅之以相关政策的因势利导,就可以使得经济效率高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主动作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要素市场价格信号,基于资源禀赋结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甄别当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并识别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各种难题,通过环境整治及配套政策扶持等缓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钱和人等要素制约瓶颈。具体而言,其一,完善市场难以自发解决的“硬”基础设施,做好特色农业产业规划、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其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特色农业产业。其三,充分借鉴农业风险管理的全球经验,探寻科学规律,持续创新风险应对理念,不断增强农业风险防控能力。

  (二)有效市场:资源配置与主体激励

  只有让市场主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分散在各经济决策者头脑中的零散信息。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特色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要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励市场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推动其创新发展;鼓励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壮大实力、优势互补。

  (三)消费升级:需求保障与信息传递

  一方面,异质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多样化农产品供给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生产者的努力方向。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持续创新种养加工技术,不断升级产品口感。另一方面,使用现代营销推广技术手段,打通信息传递壁垒,打破消费者固有认识误区和传统消费习惯,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购买风险,提高其对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满意度和忠诚度,激发购买欲望。

  (四) “三品一标”:农业生产与质量监管

  农业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在于农产品质量。特色农业生产要遵循“源头与品牌并重、产出来与管出来并行”的基本原则,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其一,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加快发掘优异种质资源、提纯复壮地方特色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发挥种业芯片作用,确保良种先行。其二,全面推进品牌兴农战略,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及企业品牌,并实施品牌动态管理。其三,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推动建立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全程追溯,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集成创新一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净化特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