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好特色农业转化与利用,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做好特色农业转化与利用,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2-14 11:09

  作者:伽红凯、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但我国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种养结构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适应消费需求的“名优特新稀”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是应对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选择,其可以释放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极大丰富和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以供给的差异化和品质化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促进农产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加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特色农业是由各地根据特有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来的农业系统及其所出之名优产品,其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对特色农业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产业兴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特色农业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产业。特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的绝佳平台。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农业,通过吸引现代农业各项要素不断注入,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产业集群,能够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进而有利于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有助于开拓除务农和务工外的第三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特色农业的农产品产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其以产品的多样性形成巨大合力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市场话语权,已成为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产业。

  特色农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守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发展特色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特色农业是提增农业质效的重要内生力量。做优做强特色农业,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层次、多领域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产业效益高、农民收入高,真正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此外,我国特色农产品也是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021年,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354.7亿美元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仍然实现较大顺差。

  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特色农业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日韩精细农业、美加规模农业及荷兰设施农业的“中国特色”之路。通过认真总结既往国内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传统农业精华,有助于促进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

  (一)发展经验

  一是善用区域“特色”禀赋。任何生产活动都以一定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特色农业亦概莫能外。因区域自然环境与所在地人文历史底蕴存在较大差异,每个地区均有异于其他区域的独特要素及比较优势。实践证明,特色即为生产力,打好“特色牌”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中之重。2021年,福建安溪县茶业总产值增至280亿元,其中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高达1428.46亿元,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引擎。

  二是谨遵市场运行客观规律。特色农业是在大宗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与民众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当农产品尚难以充分满足生存所需时,谈特色农业显然不合时宜;而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不瞄准市场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讲究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其一,规模化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之一,发展特色农业需建立在适度规模之上,以此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基本依托,进而形成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潜在特色农业产业形成。其二,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农户实现组织化、优化特色农业资源配置、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重要渠道。

  四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准公共品属性决定了特色产品为该特定产区内过去、现在及未来生产者集体所共享。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伪冒产品在市场中的泛滥极易导致“柠檬市场”与株连效应。为此,各地政府通过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监管体系,严格特色农产品及其同类产品的市场准入规范,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二)汲取教训

  一是盲目照搬异地实践经验。一个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较为理想,必定与当地生态环境、产业禀赋相匹配,若盲目照搬异地实践经验,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诱发“南橘北枳”的产业发展困境,造成资源虚耗和产业发展错位。部分地区试图通过向其他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学习经验以使自身也走上发展“特色”的致富之路,在选择特色农业项目时欠缺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致使“烂尾工程”不断。

  二是忽视产业风险管理。随着全球农业一体化程度加深,各类风险突发频发,相互联动,已由传统认知的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演进,突发性、传导性明显增强。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因物流受阻,部分特色农产品产区收购价格急剧下跌,销区价格急剧攀升,产销失衡,种植农户损失较大。

  三是弱化利益联结机制。当前,各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相对松散,多数农户仅以订单形式嵌入同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链中,而少有股份合作分红型。此外,还存在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仍然需要独立承担较大的亏损经营风险。

  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的建议

  新时代,新阶段,坚持特色农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既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科学把握特色农业“两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有为政府:产业甄别与因势利导

  正确的特色农业产业甄别,再辅之以相关政策的因势利导,就可以使得经济效率高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主动作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要素市场价格信号,基于资源禀赋结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甄别当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并识别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各种难题,通过环境整治及配套政策扶持等缓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钱和人等要素制约瓶颈。具体而言,其一,完善市场难以自发解决的“硬”基础设施,做好特色农业产业规划、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其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特色农业产业。其三,充分借鉴农业风险管理的全球经验,探寻科学规律,持续创新风险应对理念,不断增强农业风险防控能力。

  (二)有效市场:资源配置与主体激励

  只有让市场主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分散在各经济决策者头脑中的零散信息。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特色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要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励市场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推动其创新发展;鼓励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壮大实力、优势互补。

  (三)消费升级:需求保障与信息传递

  一方面,异质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多样化农产品供给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生产者的努力方向。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持续创新种养加工技术,不断升级产品口感。另一方面,使用现代营销推广技术手段,打通信息传递壁垒,打破消费者固有认识误区和传统消费习惯,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购买风险,提高其对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满意度和忠诚度,激发购买欲望。

  (四) “三品一标”:农业生产与质量监管

  农业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在于农产品质量。特色农业生产要遵循“源头与品牌并重、产出来与管出来并行”的基本原则,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其一,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加快发掘优异种质资源、提纯复壮地方特色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发挥种业芯片作用,确保良种先行。其二,全面推进品牌兴农战略,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及企业品牌,并实施品牌动态管理。其三,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推动建立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全程追溯,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集成创新一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净化特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