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来源:《求是》2023-01-08 10:36

  作者:铁凝(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情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辽阔的中华大地上,14亿多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热烈的向往,汇集起排山倒海的力量,创造着震古烁今的伟业。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和人民一道前进,记录新征程的史诗,讴歌新征程的英雄,各文学艺术门类千帆竞发,昂扬奋进,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描绘新征程的万千气象。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这段时间,文学艺术界迎来了充满喜悦的丰收时节。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先后颁发和举办。当获奖的文学艺术家们站在舞台的中央领受崇高荣誉的时刻,当台下的掌声热烈地响起的时刻,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和读者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集合和进发,迎着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充满了迈上新征程的豪情壮志和旺盛活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就是中国文艺在新征程上的光荣使命,这就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神圣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既是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高瞻远瞩,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复兴,这是不断确立文化自信、精神上由觉醒走向强健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砥砺自强,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道路上焕发旺盛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也是从文化上、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文化的昌盛和中国文艺的繁荣。自信自强的道路是通往中华文化和中国文艺新辉煌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广阔天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充沛、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培民族之根、铸人民之魂,始终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动性力量。回望百年,我们记忆中的那些故事、形象、旋律、画面,深深熔铸于我们的生活和理想,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将天南地北的心贴在一起,让千差万别的人站在一起,使全民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人民的创造,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史诗。这雄浑刚健、丰饶灿烂的文艺灯火,传承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毅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艺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同时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艺事业的更大繁荣,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攀登时代的文艺高峰,是文学艺术家的志向和信念。伟大的历史进程如同造山运动,必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辉煌的文艺高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文艺必将以高质量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国精神的强大引擎。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学艺术家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根生长在哪里,才能找到创造的途径和力量。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骨肉相连。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作为文艺的源泉和方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拥抱人民、表现人民,这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上鲜明的中国特色。百余年来,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高举人民性的旗帜,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和文艺表现的主体,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故事”,形成了鲜活丰富的人民生活和人民形象的谱系。这不仅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也在世界文艺发展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人民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扬人民性的道路是通向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敞开了创新与创造的广阔天地。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着前无古人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对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最丰沛的源泉。最新最美的画、最嘹亮最深情的歌、最深邃最华彩的辞章,由人民在辽阔的大地上创造,在文学艺术家的心灵、眼光和双手中提炼升华,得到完美的呈现。刻画、描述和雕塑新征程上人民的精神和形象,需要对人民有深刻的理性和情感认同,需要对运动、发展和变化中的人民实践和生活有广博认知和深刻把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人民美学,让人民的经验获得新颖的形式、让人民的情感获得精当的语言。我们要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精神气象中抵达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艺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在文艺创造过程中,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又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要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让文艺的生产力健康发展,让文艺的创造力尽情奔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为了推动创作,也是为了服务人民。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的需求和向往是文艺创造的最终目的和标准。在社会不断进步、人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精神世界层次更加丰富、向度愈益多维,不同的审美偏好、艺术趣味和不同层面的精神追求构成了如大自然一般缤纷多彩、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主要不在于“食粮”够不够吃,而是更关注“口味”是不是丰富、“营养”是不是均衡,质量够不够高。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心中的缤纷花朵在文艺的原野上竞相绽放,让人民心中的丰富声音在文艺的舞台上汇成盛大的交响。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100多年的接续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道路,也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根基和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澎湃江河,它的生命和活力就在于,一代一代的文学艺术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着这条江河波宽浪涌、不断奔向新的境界。文明,文而明之也,每一代文学艺术家都对传承和发扬文明的火光负有根本的责任。新征程上,行进于中华文化的浩荡江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文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

  中华文化是胸怀天下的文化,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这崇高的事业中,文艺作为世界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作用,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道路更新世界故事。我们要更加主动地传达中国精神,以中国价值参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富于感召力的文艺成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在中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发展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是卓然挺秀的高峰,标志着他们各自时代的高度。文学艺术的繁荣必定同时是人才的繁盛,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让鹰飞得更高,让骏马跑得更远,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代期待着高峰,召唤着具有勇攀高峰的志向和能力的人们。伟大的历史实践和迅速变化着的生活世界,对文学艺术家的胸襟、眼界、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将坚定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技艺融于一身的人,才能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也必将得到人民和历史赠予的肯定和荣耀。

  万木葱茏才会有参天大树,大树由幼苗生长,有名从无名走来。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要创造人才辈出的生态,就要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活力,培育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指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主角和观众,也是指人民是文艺的创造主体。中国革命文艺的开创性经验,就是前所未有地激发了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艺术创造活力。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的繁盛和传播方式的持续变革,文艺创造的意愿和能力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扩展,人民作为文艺的创造主体,成为了新时代文艺的显著特色和突出现象。人民进行艺术表达的能力空前增强、途径空前宽阔、意愿愈加强烈,这使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具有了浩大的、不可胜数的人才“基数”。这本身便是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必然果实,也为新时代文艺人才队伍的扩展、为文学艺术各门类各领域各种新的可能性的充分实现,敞开了无限辽阔的新空间。我们一定要对那些看似陌生的面孔保持高度的热情,防止固化和僵化、摒除偏见和藩篱,鸢飞鱼跃,不拘一格,让新人不断地脱颖而出、集结为宏大的队伍,从中造就新时代文艺的英才俊彦。

  道路已经指明,号角已经吹响。在现代以来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上,我们的前辈曾经以群峰耸峙的创造,辉映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前进。现在,更加壮阔的前景在我们的前方展开,新征程的无限风光、万千气象等待着我们走上前去,去抒写、描绘、歌唱。中国广大文学艺术家要心怀“国之大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全面推进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文艺铸就新辉煌!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