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价值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3-29 1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价值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维护生态安全、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社会治理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林振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价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林振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做了全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通过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科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性质、目标路径、力量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作出了全方位原创性理论贡献。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并推动同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双边及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倡议构建一系列领域性命运共同体,积极搭建文明对话、政党交流、民间外交等互学互鉴平台,以实际行动打造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样板,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车放:维护生态安全重在预防,要在管理】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车放认为,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生态安全,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下,加快完善国家生态安全预防体系,敦促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首先,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危机预警体系。制定系统化的预防机制,强调生态安全的引领性和优先性,从事后的末端治理转向事前的源头预防。其次,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压实落细。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首创的一套国土空间管理模式,其实质是构建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再次,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制定生态保护长期目标,按照中短期规划层层分解、推动落实,形成可延续、可操作的长远战略部署;同时,将生态安全保护纳入地方考核,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由生态环境部负责监督。最后,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对各领域生态安全问题分门别类地认真研判、精准治理、“对症下药”,尤其要强化科技支撑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于江、郑学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学方认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深刻改变着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其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衡量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目标,这意味着我们不追求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要做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然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最后,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以务实行动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致力于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摘编自《经济日报》

  【蔡益群: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蔡益群认为我们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维护人民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宗旨。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创新社会治理,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铸就人民安全的坚实组织基础。第二,维护政治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安全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第三,维护经济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础。要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和威胁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的保障性职能,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四,维护文化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关键。维护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创新文化治理体系。第五,维护社会稳定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点。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李彬整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价值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