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专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光明网专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5-10 09:49

  作者: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自其与时俱进的品格,并且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要求,这主要解决如何看待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因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社会基础和价值追求都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战争年代,我们的理论是依靠人民、发动群众,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牺牲;在艰苦时代,我们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正如邓小平深情指出的:“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条件好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真正的考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也是我们继续奋斗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是新时代“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譬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多地不是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补短板。我们应该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扎牢社会保障网,补齐医疗卫生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短板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既体现了我们党和中国人民一贯的态度,也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明显特征,这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性问题。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我们拒绝“全盘西化”的论调,也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我们的“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最显著的风范。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既体现了我们党和中国人民一贯的实践风格,也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这主要解决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唯有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与此同时,唯有创新,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把握这个纷纭复杂的时代,才能引领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点,也体现了新时代在工作方法上的要求,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改革的前行路上,方方面面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容易克服的困难也都克服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改变落后局面似乎是唯一突出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但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非常大,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扰,我们的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但是,真正的理论都是因解决问题而产生、发展的,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种声音提醒我们、召唤我们,同时新的时代声音也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性观点,也体现了新时代明显的理论思维特征,主要解决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国是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推进到今天,越来越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特征。因此,调整利益关系的改革往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安排、协调推进。改革进入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阶段,这是系统观念观点和方法凸显的现实根据。我们不能因局部利益而影响大局,不能因眼前的方便而贻误未来的发展,不能因战术而影响战略。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积极稳妥地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争取不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立场,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解决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理念,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价值观上非常契合。“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进一步拓展世界眼光,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贡献。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主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到了关键时刻,而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从而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研究,分析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中国和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壮大我国综合国力,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壮大国际和平进步力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