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治理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治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9-29 09:51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人类前途命运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讲团结、促合作、求进步仍然是人心所向。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丝路精神,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其含义和使命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如何克服治理赤字?

  (一)金融治理:脱虚向实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消除国际热钱流动弊病,将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优先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先行,重塑产业链,进行投资贸易便利化谈判,形成欧亚大市场并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区,这是“一带一路”所折射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形象总结。“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刺激和带动了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推动传统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展示中国的新比较优势。中国在铁公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传统和新兴基础设施各个领域,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各个环节,具有无可比拟的全方位优势。强大的基建能力、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长远稳定的决策体系和统筹协调的文化传统,均彰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魅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不仅扩展了海外市场,而且为世界发展带来启发和机遇。

  脱贫致富、削减贫富差距、全球有效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三大效应,“基础设施,民生先行”的发展导向和中国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一带一路”也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二)发展治理:去殖民化

  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创了没有殖民扩张和战争掠夺实现人类现代化的奇迹。这种现代化道路决定了中国不会在非洲推行“殖民化”,相反,“一带一路”体现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天下情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洲国家先后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并未在经济上摆脱殖民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非洲推行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帮助非洲国家完成造血功能,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形成经济发展带,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帮助实现非洲2063年计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非洲国家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招商引资、改革开放,通过将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非洲国家正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总之,“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非洲“从被动参与全球化到主动实现本土全球化”的命运,非洲正在实现从政治上站起来到经济上“站起来”,实现真正的去殖民化。

  (三)气候治理: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

  由于世界能源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缺乏工业化技术以及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世界上还有11亿人面临用电困难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为世界点灯”。中国以最复杂的生态环境、最密集的人口分布和超强的运用能力,练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了“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力争在本世纪中基本建成。通过构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可以实现全球能源互通有无,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短缺和转型问题,在保障发电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届时,全球清洁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可实现全球温控在2℃以内的目标;逐步形成电能主导、清洁发展的能源格局。世界将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四)全球化治理:打造包容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是对传统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扬弃。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达国家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规避竞争的同时发掘新的互补合作空间。世界经济的循环越来越变为“双环流”体系。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以产业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又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循环体系。

  如何克服全球化悖论?“一带一路”给出了相应解答。首先就要实现陆海联通。“一带一路”帮助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陆海联通;要发展更加均衡的全球化,以解决内陆地区落后、社会治安差和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南方型全球化,让南方国家更多参与,让欠发达国家从要外援到要投资,开创南北联动、陆海联动的联动型全球化。其次是以经济走廊建设,倡导全球化的本土化。“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为布局,推动企业跟当地国家的发展项目相结合,适应当地的民俗、宗教,用当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落地生根”,有效克服全球化水土不服的问题。最后是以民生、发展导向,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这给经济全球化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强调与各共建国发展战略和现有机制进行对接,推动全球层面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化提供动力。

  二、创新治理机制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充分展示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旋律。

  “一带一路”强调战略对接,借助已有的合作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倡导的互联互通理念、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推动地区合作进入新的层次和新的高度,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更好地发挥上合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探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公域治理。

  “一带一路”是不同阶段发展的共同治理,“一带一路”规则中的国际法、当地法和中国法的关系,三个法律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有体现,三者之间磨合时而尖锐复杂、时而融合互补。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对全球治理规则体系的主要探索和贡献。复杂的社会结构、非传统安全因素和各种跨境流动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经济治理,没有社会治理和安全治理,“一带一路”将难以成功。目前全球治理往往是单领域进行,缺乏多领域的综合治理。澜湄流域在安全治理的成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安全治理提供充足的经验。

  三、真正的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不仅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而且正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和追求美好世界秩序的共同探索,必须站在这一时空背景下看待其成就与前景。

  近代以来,恐怕还没有哪个倡议能像“一带一路”那样在如此短时间内吸引到如此多国家参与,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国际反响。在中国历史上自不必说,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也如此。“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共建国家从被治理到参与治理,开启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时代。可以说,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

  ——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与各国梦融通,共同成就世界梦。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各种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联互通,将世界功能性连在一起,因为人类命运早已紧密相连,主动谋划命运共同体而非被动地休戚与共,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建设“一带一路”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新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行新型全球化与新型全球治理的抓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提供符合共建国家需求、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合作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的格局和智慧。“一带一路”通过创设丝路基金、倡导战略对接并倒逼西方改革先行国际秩序,为世界提供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的公共产品。

  ——物质层面:物质性公共产品。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经济的拉动。“一带一路”是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就是典型例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民生、发展导向。

  ——制度层面:制度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体现了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这正是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只有实现“共商”“共建”,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能够被各共建国家所共享。中国发起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都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精神层面:观念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力求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实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树立人类整体观,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进新型全球治理,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使命。“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把“一带一路”真正打造成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绿色之路、廉洁之路。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