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来源:《红旗文稿》2023-11-19 09:39

  作者:岳宗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锚定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对待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必须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实践铸造新的辉煌。

  以守正为中国式现代化举旗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根本。恪守正道,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明确前进方向、汇聚起磅礴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守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之“正”,才能汇聚起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更好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担。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发展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成功也必将证明,资本主义不是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门,通过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用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新鲜经验,提炼创新成果,方能创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既面临很多重大机遇,也面临很多风险挑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抓住机遇窗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确保改革发展事业行稳致远。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推进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形形色色的障碍,很多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不会有显而易见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进行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思想破冰打破发展桎梏、引领发展突围,以理论创新廓清认识、解疑释惑,把思想理论的新突破转化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难题的有效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根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推出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方案、政策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和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