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维度理解新发展阶段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多维度理解新发展阶段

来源:经济日报2023-11-30 09:32

  作者:秦 宣(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对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一,从社会主义发展维度看,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过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等不同阶段,旨在说明未来社会也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社会主义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不要过早地讲建成社会主义,不要那么十分急,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此后,我们党反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新发展阶段时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由此决定,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断为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由此决定,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维度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然也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一以贯之地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性。此后,我们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即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也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是由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已经历多个历史阶段,未来发展还将经过多个发展阶段。

  我们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色在于,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阶段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第三,从中国式现代化维度看,新发展阶段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现代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道路选择会不同,而且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差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我们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雄厚物质条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上不断创新,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实践上不断丰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发展阶段承载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切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