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12 09:36

  作者:钟才文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极力渲染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引发一些国家跟风炒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是众目昭彰。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最大企图是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战略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美国试图打压中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事关绿色低碳转型和未来发展,必然成为美国对华竞争和遏制打压的重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畅销全球,凭借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和质量过硬形成了一定国际竞争优势。今年广交会期间,一些欧美进口采购商表示,全世界都对中国绿色技术感兴趣,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者,希望在这里采购更多新能源汽车产品。今年初,记者兼作家亨利·桑德森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西方远落后于中国,如今中国不仅在生产和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是如此。彭博社4月2日报道援引多位专家的观点,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成功更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良好、国内产业链完整、要素成本较低等因素,从出口价格、产能利用率、库存量等方面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几家新能源车企产能利用率都在80%以上。美国政府对这些事实视而不见,恶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歪曲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企图联合盟友伙伴推动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脱钩断链,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不公平的非市场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重要意图是扶持美国本土产业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制造业加快向成本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制造业增加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70年的22.7%降至2022年的10.3%,制造业就业占总非农就业人数比重从24.5%降至8.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揭示出经济脱实向虚的危害,此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大力推进制造业回流和本土产业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府由于执政理念差异,在维护传统能源利益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二者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政策“钟摆效应”阻滞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此后又宣布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能源政策向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倾斜,近期美国气候能源政策再度作出重大调整,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设备等产业给予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如此反复折腾,令美国众多新能源企业无所适从,错失产业发展重要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归根到底是要为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也是为了服务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当前,美国国内经济社会矛盾重重。在美国国内对中国持续发展壮大焦虑感和戒惧心加剧的情况下,将中国作为“替罪羊”,把矛盾向外转移,对华示强甩锅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正确的自然选择。今年是美国大选年,最终选举结果将取决于少数几个关键摇摆州的选情。根据美国“真实清晰政治”网站最新民调显示,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在宾夕法尼亚、密歇根、佐治亚、亚利桑那、威斯康星、内华达等6个关键摇摆州支持率均在45%左右,竞争极为胶着。而钢铁、燃油车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恰恰是支撑上述关键摇摆州经济增长和就业民生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宾夕法尼亚的钢铁产业、密歇根的燃油车产业,还是佐治亚和亚利桑那的光伏产业、威斯康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华达的电池产业,都面临着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竞争压力。此时抛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正是美国大选候选人为了赢取选战胜利、迎合关键摇摆州选民和利益相关方需要采取的重要策略。

  美国出于国内经济、政治需要,无视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渲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经济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新托辞。少数其他国家出于各自短期利益,盲目跟风。这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不利于相关国家,也不利于整个世界。遏制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不能使美国本土产业变得强大,反而会扭曲国际市场,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做法到头来只会是损人不利己。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未来发展大势,有助于世界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希望美国和少数其他国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福祉出发,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钟才文)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