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依法精准治理网络暴力行为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依法精准治理网络暴力行为

来源:法治日报2024-06-19 10:18

  作者:彭新林(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规范网络暴力信息和账号处置、强化用户权益保护、加强监督管理等内容,引起广泛关注。

  网络暴力是网络空间的“毒瘤”,也是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多个文件,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打击规范各类网络乱象,维护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然而,总有一些人为宣泄负面情绪或为吸引关注,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等信息,由此滋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时出现,给部分网民的身心带来极大伤害,甚至引发了一些悲剧。

  网络暴力行为本身具有侵权主体隐蔽、参与人员众多、传播速度迅速、社会危害严重等特征,在实践中面临精准定义困难、取证溯源困难、平台监管权责失衡等多重现实困境。特别是,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诸如“人肉开盒”“网络厕所”“网课爆破”等新型网络暴力逐渐显现,在僭越法律红线、破坏网络生态的同时,也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网络暴力严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线上线下社会秩序。坚决遏制网络暴力乱象,强化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既是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此次《规范》的出台,对于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健全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彰显了国家依法治理网络暴力的坚定决心,释放了坚决反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强烈信号,而且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梳理《规定》不难发现亮点颇多,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压紧压实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规定》科学配置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权责,从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加强网络暴力信息识别监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这是抓住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关键。因为任何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平台,只要平台在网络信息内容管理方面认真履职尽责,就能第一时间监测、识别、发现和处置网络暴力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和保护受害人。

  二是科学界定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如何准确界定“网络暴力信息”一直是实践中的难点。《规定》在准确把握网络暴力信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网络暴力信息的内涵与外延,为认定网络暴力信息提供了清晰而具体的标准,既可以防止网络暴力信息概念泛化,也有助于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此外,对于平台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网络暴力信息,提升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效能,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致力于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规定》从网络暴力信息事前的预防预警到事中的处置和用户权益保护,再到事后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构建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闭环链条。此外,还规定了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或者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排除适用规则,这进一步严密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制度之网,为精准惩治“按键伤人”行为、依法保障公民权益划出了清晰的边界。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长效机制。除了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相关制度体系之外,也要强化执法管好网络秩序,以严格公正司法对“按键伤人”网暴行为“亮剑”,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让“键”下守法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从而全方位促进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提质增效,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