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社会心态的数智影响及传播规制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网络社会心态的数智影响及传播规制

  作者:马晓悦(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

  网络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认知、情绪、价值观与行为倾向的总和,也是一种强烈的是非观与情感态度,具体表现为积极奋斗、理性平和、低沉冷漠、群体怨恨、浮躁功利、焦虑悲观等正负多个方面。当下,在大数据、区块链、大语言模型等数智技术的影响下,网络世界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化。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数智时代的网络环境呈现出波谲云诡的态势,个体深刻陷入机遇与风险的广泛博弈,在此影响下,大众的网络社会心态已然发生改变。在新形势下,如何厘清传播规律,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心态,构建风朗气清的和谐网络空间已成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网络社会心态变迁的现实图景与根源问题

  大众的网络社会心态,不仅源于生活体验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反应,也源于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最新发布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积极奋斗仍是当下网络世界的主旋律,但负面心态却占有较高比重,主要呈现为躺平、焦虑、悲观等。虽然在虚拟世界中,大众往往不拘泥于现实规范约束,表达相对自由,但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特征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暗中映射网络环境的变化。

  技术是社会变革的重要诱因。大数据(Big Data)技术与大语言模型(LLMS)技术的进步使网络环境发生了巨变,全社会的深度数据化改变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个体在网络中日趋透明,而智能机器嵌入虚拟交往解构了以往的社交结构,使得大众的网络社会心态产生一定的偏倚。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类SNS社交网站平台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去中心化效果。社交网络通过对信息环境的再造,重构了大众的交往关系和信息行为,对人们的认知结构与价值体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形势复杂,尽管乱象丛生,但对于大众情感表达与社会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积极意义。随着数智技术的应用普及,资本及相关技术平台打破了以往群雄并起的舆论格局,通过技术重塑传播的中心权威,强化了从媒体到用户的纵向传播。大语言模型作为数智时代的基础,在其加持下数据分析和推荐机制日趋完善,通过行为聚合分析用户—物品或信息之间的交互关系,个体的兴趣与偏好被完全解构,暴露于资本与平台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智能应用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精确的信息包裹,同时屏蔽不利信息。

  数智时代的本质是技术催化下的“交往革命”,进而引发交往的异化。这类异化并非由常见的互联网匿名问题导致,而是由其技术特性引发。该特征可能引发人们对传统社交方式的怠慢,加剧现实交往的冷漠。技术的革新强化了信息与交往的控制,社会大众的网络行为受到技术的影响产生变化,进而引发网络社会心态发生嬗变。

  网络社会心态的数智影响及风险

  数智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加速推进人类社会迈入智能化新时代。新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工作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但对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的确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大国间博弈加剧,生成式AI可能在特定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植入意识形态的相关数据内容,形成“伪意见气候”,力图左右大众的政治判断。同时,相关的偏见内容也可能被AI长期针对性推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AI很容易判定个体的政治偏向,并以此进行议题设置。而当需要引导大众忽视某些议题或扭曲的认知时,AI即可大量投放冗余信息,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这类数据代表的认知、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则在舆论碰撞中不断被固化,进一步导致大众认知窄化、价值分化,形成相对偏激的网络社会心态。

  在社会层面,智能生产重置社会结构引发群体焦虑。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跃迁也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反效果。技术的过快发展,在不断拉高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期望的同时也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投行高盛近期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预计将有3亿个工作岗位被生成式AI取代,而欧美地区约三分之二的工作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AI的影响。作为生产工具,AI强大的算力统合了庞大的人类社会资源,不仅重置了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配置,还强化了对信息流动的控制,提高了阶层固化的可能。若不加以节制,技术资本很容易从大众手中掠取财富,造成大众情绪的极端化,加剧社会矛盾。尽管新技术调动了人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但面对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活压力,个体惊恐于因竞争中失利而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现实,这造就了大众普遍的焦虑心态。

  在个人层面,横向交往受阻引发网络社会心态转变。过度依赖生成式AI的创造功能,AI的主体性则会不断增强,技术将不再作为创新的工具而存在,而是作为创新本身而存在。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被不断衰减,最终沦为技术附庸,整体的社会心态向着享乐方向发展。此外,随着人与智能机器间的拟人互动深度嵌入社会交往过程,正常的个体交往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压缩。有研究表明,权威的消解在于频繁的横向沟通,社会大众在横向交往过程中获取新的视角与观念,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过多的人智互动、泛娱乐化的信息包裹,实际上消解了人们横向沟通的时间,而来自大众媒介的纵向传播则重新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间接强化了平台的信息控制能力。同时,由于AI对虚拟对话、信息把关、舆论操纵等多重功能的深度强化,大众实际难以在网络中表达明显的不满,带有强烈情绪的暴戾、怨恨心态被冷漠和暗讽所取代,广泛的负面情绪被压抑在水面之下。长此以往,社会大众要么沉溺其中,要么以“摆烂”“躺平”等消极的网络实践抵抗信息控制。

  网络社会心态引导的传播规制

  网络社会心态是社会意识在网络中的初级表现,是最原始、最纯粹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表达,一般带有反权威、反智、逆反等特征。以往对负面心态的引导更多以主流平台的家长式说教为主,此类形式并不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数智技术则提供了新路径。

  一是利用社交机器人建立多层次传播网络。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在Twitter中9%—15%的活跃用户是机器人而非人类,并且这个数量依然在不断增加。社交媒体中的机器人作为广泛的传播手段活跃于国内外各大平台。由于社交机器人在AI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更显类人化,大众甚至难以辨识聊天的对象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因此,可较为隐蔽地引导舆论,配合主流媒体在各平台中的舆论宣传和阵地建设。此外,需强化资源统筹思维,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通过生成式AI,生产具有吸引力、多元化、有价值性,能够引起各类受众共鸣的文化产品,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是通过智能推荐机制构建积极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社会心态的变迁具有明显的社群性,并随着社交圈层与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过程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是个体与社会相互糅合的结果。智能推荐系统的信息包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缓解群体焦虑的“安全阀”,并以感性的方式有效培育积极的心态。而数智技术的应用则能辅助筛查负面内容,并针对不同群体,推送相应的积极内容,构建良性互动网络,提升大众的网络素养。

  三是建立智能监测体系。网络社会心态的表征及演化是大众环境变化感知的晴雨表。因此,若要切实推动构建风朗气清的和谐网络环境,把握网络风险就应以负面心态变化作为智能监测与AI情感识别的主要目标。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充分挖掘网络中隐藏的态度与情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与部署,提升文明传播效能,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