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促进消费、城乡融合、红色资源、优化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叙事方式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微: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2024年,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消费市场加快从疫后回补转向常态化稳定增长。从全年来看,消费逐步企稳向好势头显现。但应当看到,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稳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消费持续扩大的基础不牢,面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偏弱、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问题,消费持续扩大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提振消费,既是短期稳增长的首要任务,也是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速向稳、增量向好,需重视通过政策创新推动消费创新。第一,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工具中继续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第二,以提升服务消费为重点加大对多元化生活服务业的政策支持。第三,通过合理增收减负提高消费能力。第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五,完善促消费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加快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郑会霞: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郑会霞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中,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旨在打破城乡分割,弥合城乡空间资源不对等和消除空间资源交换阻碍,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城乡产业融合要求立足城乡各自优势,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这是谋求城乡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实践中,可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产业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乡产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城乡要素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最优配置。这就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与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资金流动机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城乡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技术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城乡生态融合的核心在于推动城乡生态共建共享,促进生态资源、环境政策、绿色发展理念在城乡之间的深度交融。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将城市的环保技术、管理经验引入乡村,同时利用乡村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城乡制度融合是新时代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共同富裕合力的关键举措,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城乡发展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激发城乡经济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勐:进一步挖掘数字技术潜力、释放红色资源魅力】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研究员陈勐认为,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光辉历史的实物见证,承载着革命传统、红色基因。据统计,我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37个。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创新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时不我待,数字技术大有可为。运用数字技术,对遗址、遗迹进行数据采集和测量建模,有利于夯实保护基础、提高保护效能,能助力革命文物的动态化保护和精细化管理。善用数字技术,打造跨地域、全方位和高精度的展陈,可以为观众呈现更直观生动的效果。除此之外,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巧用数字技术,红色旅游景区可以打造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体验与服务矩阵,把看文物展览升级为一场深度文化体验。数字技术还能打通知识体系、传播媒介和教育场景,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研学、思政课程,进而促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数字技术潜力、释放红色资源魅力,定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双赢,让更多人更好感知历史、理解文化、传承文明。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鹏:优化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叙事方式,有效促进我国国家形象安全】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鹏认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必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体到外交领域,就是要通过创新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概念体系,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全面认识;通过开拓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传播渠道,形成展示中国形象的立体网络;通过优化中国特色外交话语叙事方式,构建塑造真实中国形象的故事模式,有效促进我国国家形象安全。外交话语概念是国家对外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障。要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污名化,维护国家形象安全,必须着力打造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集学理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概念体系。要通过建构具有高度学理性的外交话语概念,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通过挖掘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外交话语概念,展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形象;通过阐释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外交话语概念,缔造为全人类保安全、谋福祉、促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开拓多元传播渠道是提升外交话语传播效能的重要抓手,也是营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传播渠道与国际传播渠道的整合。此外,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必须改变单一的官方话语叙事方式,强化外交话语的故事性叙事,在提高故事的真实性、接受度和感染力上下功夫。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