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

来源:经济日报2025-01-06 09:35

  2024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贸易需求总体上升。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诸多不确定性导致复苏进程的可持续性和平衡性面临考验,应该准确预判,积极应对。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肖立晟: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2024年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就业市场总体保持稳健,贸易逐步回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然而,不同经济体的表现明显分化,发展鸿沟进一步扩大。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仍将中低速运行。我们要科学研判,灵活应对,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但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较2023年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尽管避免了衰退,但经济增速显著低于疫情前水平,2020年至2024年将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5年。此外,总体稳健的表现掩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例如,美国经济增长较为强劲,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则陷入更为严峻的增长困境。

  全球通胀总体继续下行。IMF预计2024年全球CPI同比涨幅5.8%,较2023年下降0.9个百分点。对主要经济体而言,高通胀已不是主要问题。截至2024年11月,美国和欧元区的CPI同比涨幅分别降至2.7%和2.2%。不过,部分经济体通胀仍在上升且远高于央行目标水平,如俄罗斯、阿根廷和土耳其等。

  全球就业市场展现良好韧性。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失业率为4.9%,较2023年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从失业率水平看,发达经济体劳动力市场较为紧张,失业率普遍偏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失业率普遍偏高。从变化趋势看,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多呈上升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失业率多呈下降趋势。

  全球贸易呈现复苏态势。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2.7%,摆脱2023年的萎缩泥潭。全球贸易增长主要由中国、美国、印度三国出口推动,欧洲贸易增长弱于预期,非洲出口下降。从行业看,新兴行业如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贸易增长强劲。

  主要央行相继开始降息。各大央行在抗通胀和推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导致本轮降息呈现“梯队式”特征。2023年,巴西、智利、阿根廷和秘鲁等拉美经济体率先降息。随后,部分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降息。2024年上半年,瑞士、瑞典、加拿大和欧元区等欧美经济体开启降息,美国推迟至9月才开始降息。也有少数经济体选择逆势加息,比如日本。

  2025年,全球经济仍将展现出较强韧性,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IMF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维持在3.2%的水平。然而,这一估计尚未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下行的诸多风险。日益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不断上升的保护主义风险、可能升级的地缘政治冲突等,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如果特朗普新政府在2025年广泛大幅加征关税,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进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

  全球通胀、就业和贸易等关键指标将继续平稳运行,但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呈现下行趋势,IMF预计2025年全球CPI涨幅将进一步下降至4.3%。但特朗普新政府推行的减税政策以及对外加征关税等措施,可能推动美国通胀水平出现反弹。全球就业市场保持总体平稳,但青年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且短期内很难出现显著改善。全球贸易有望呈现复苏态势,WTO预计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将达到3.0%。然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可能对全球贸易增长前景构成威胁。此外,全球供应链也面临加速调整的压力。

  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演变,要科学研判形势,前瞻性制定应对预案,争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立足国内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一方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息、降准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为原则,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此外,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政策合力。

  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对话沟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在增强全球金融稳定性、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等方面加强合作。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采取有力措施稳外贸、稳外资。

  高度关注外部风险挑战,筑牢我国金融安全“防火墙”。加强对全球经济形势和特朗普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前瞻性研判,完善政策工具箱,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走势,定期开展压力测试,细化应急预案。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资本流动的监测,不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硕刚:

  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劲逆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深刻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发展态势。2024年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不断深化,并呈现一些新特点。

  产业链区域化态势更加明显。为提高供应链安全性,美国等国家大力推进“近岸外包”,支持企业加大在周边邻国生产布局,缩短供应链距离。《美墨加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大型自贸协定的实施加强了区域内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联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发展态势更为明显。在北美地区,墨西哥作为美国近岸制造承接地,2024年以来吸收的外资中四成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超五成流向制造业,进一步巩固了墨西哥作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美欧制造业本土化困难浮现。美国及欧盟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半导体、新能源等制造业回流。在政策激励下,不少跨国企业宣布大额投资计划。但受市场需求减弱、补贴资金不到位、建厂成本超预期、产业配套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许多项目进展不及预期。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调查显示,在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实施首年公布的造价过亿美元项目中,延期乃至无限期暂停的项目总投资额达840亿美元,约占宣布总投资额的37%。欧洲因经济疲弱和通胀高企面临“去工业化”压力。2024年9月以来,大众、奥迪、采埃孚等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相继宣布关闭欧洲工厂或大规模裁员计划。

  产业链重构向上游矿产资源延伸。随着关键矿产和原材料对全球能源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加大对关键矿产开发利用的投入,通过建设本土化供应链、强化与资源富集国合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矿产供应链。2024年以来,美国牵头成立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容,并组建“矿产安全金融网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矿产开发项目投资。欧盟在2024年3月正式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规定在2030年前实现关键原材料年度消费量的至少10%源自欧盟内部开采、至少40%在欧盟内部加工。同时,资源富集国也通过提高税费、限制或禁止原矿石出口等手段,延伸本土产业链。

  展望未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更为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进程将按下“加速键”。

  一是发达国家加大制造业回流干预力度。在不断高涨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下,美欧等发达国家将继续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去风险”为名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推动战略性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环节回归本土。

  二是新兴经济体抢抓产业转移发展机遇。对发达国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核心加工制造环节,东南亚、南亚、中美洲以及中东欧地区部分国家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和地缘政治有利地位,积极迎合发达国家产业链近岸化和跨国企业供应链多元化诉求,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有望发展成为区域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地。

  三是数字技术发展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将加快产业链供应链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预计,未来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数字化变革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将缩短供应链环节,弱化传统生产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近岸化与本土化发展。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重构,在加大我国产业链外迁压力的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合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帮助其科学评估和规避投资风险。促进产业优先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留在国内。抓住全球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强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超大规模市场,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规模化应用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向更高水平跃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

  全球粮食供应形势有所改善

  2024年,全球粮食供给总量较为充足,生产消费依旧处于紧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计2024年全球谷物产量28.41亿吨,消费量28.59亿吨。加上库存量8.74亿吨,谷物供给总量37.2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预计为30.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国际警戒线17%的水平。品种分化较为明显,全球大米产量和库存消费比都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玉米和小麦产量略降,特别是小麦库存消费比虽保持在高位但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全球粮食贸易量略有下降,品种分化较为突出。FAO预计2024年谷物贸易量4.84亿吨,比上年减少1360万吨,贸易消费比为16.9%,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其中,大豆、大米贸易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而小麦和玉米贸易量预计比上年分别降低1130万吨和1410万吨,小麦贸易量降幅较大可能给全球粮食供给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相对集中,主要出口国贸易政策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明显。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1970年至2023年,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集中度看,小麦从73.2%略降至67%,玉米从66.7%提高至75%,大豆从96.8%略降至91%;同期,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出口集中度看,小麦从78.9%微降至73.9%,玉米从85.9%提高至88.1%,大豆保持在97%至98%高位。造成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耕地等自然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存在差异,需求集中主要受人口分布、养殖和加工业发展等综合因素作用。除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外,主要出口国限制出口、加征关税等贸易政策变动,以及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用粮需求扩张,都将影响国际贸易量。

  谷物等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位震荡。国际粮价走低有利于降低一些粮食进口国进口费用,减少养殖用粮成本和减轻粮食净进口国以及低收入人群粮食负担,但同时会挤压一些进口国国内粮食市场份额,进一步影响进口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主要依靠自身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并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小于国际。2024年,得益于增面积、增单产以及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的高效落实,我国粮食总产量达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实现了高位增产,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虽然全球粮食供给充足有利于我国,但仍需关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进口的影响,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口结构不平衡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国内稳产增产应对外部供给的不确定性。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数量、提质量、拓边界,陆海统筹全方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育种技术创新引领农业科技突破,促进粮食单产、品质的同步提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提升种粮主体积极性。推进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粮农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禀赋不足难以在短期弥补,需适度进口,应协同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和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适度进口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稳定国外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进口渠道,提高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处理好国内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受部分品种进口量较大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要加强对粮食及农资、畜牧养殖等上下游产业的监测,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监测,避免“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精准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内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不可逆转

  能源转型是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世界各国首次在协议中明确提出,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提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在2024年的COP29大会上,能源转型依旧是极为关键的议题。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2022年增长50%,增长速度比过去30年的任何时候都快。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迎来快速增长期,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电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按照《巴黎协定》,2025年各国应该向联合国提交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指标,这将直接关系各国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的力度,值得高度关注。近日,美国拜登政府向联合国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61%至66%。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阶段。据统计,自《通胀削减法案》于2022年8月通过以来,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接近4900亿美元,包括风光设施及电动汽车等。全美已有超过350万人在清洁能源领域就业。

  受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电气化和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高耗电行业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全球电力需求正以多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国际能源署预计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增长约4%,2025年全球电力消费将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这是近20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预计2024年和2025年全球用电量将分别突破31万亿千瓦时和32万亿千瓦时。

  化石燃料供需形势分化,油价面临下行压力。2023年全球石油消费突破每日1亿桶,年消费量突破45亿吨。进入2024年以后,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能源署和欧佩克对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均认为,石油需求增幅将大幅低于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石油消费增速将显著放缓,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石油消费增幅也将保持较低水平。而石油供应将继续增加,特别是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稳步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或将进一步提高石油产量。俄罗斯、伊拉克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超产可能影响“欧佩克+”的减产政策。2025年全球石油市场可能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油价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1美元/桶,2025年为76美元/桶;预计2024年WTI原油价格为77美元/桶,2025年为72美元/桶。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天然气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使得未来若干年内天然气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天然气供应状况报告,由于亚洲市场的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2.5%以上。据此测算,2024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将突破4.1万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天然气需求将增长2.3%左右,主要是由于亚洲经济增长的拉动。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从2025年开始,大量天然气将以液化天然气的形式涌入全球市场,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平抑需求增长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拉动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天然气供应预计将进一步加强,而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增加可能会引起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上涨。美国能源信息署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美国2024年天然气价格为2.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2025年为2.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由于全球电力的快速增长超过可再生能源扩张步伐,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煤炭消费还将进一步增加,其可再生能源供应的增长远不及电力需求的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煤炭消费预计将达到87.7亿吨,再创新高,亚洲强劲需求抵消了美欧消费量的下降。中国已经明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煤炭消费会在“十四五”时期达峰,2024年和2025年中国煤炭消费增速将不会延续2023年较高的增速,预计2025年煤炭进口需求将趋于下降。中国煤炭消费达峰将带动全球煤炭消费逐步进入峰值平台期。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应坚持战略定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可持续力量。一是坚持锚定“双碳”目标,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注重多元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和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分布式发展,大力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二是全方位构筑并夯实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展现更强领导力。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冲击的情况下,团结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挑战,努力发挥在新能源领域拥有的领先优势和潜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推动力量。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