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朝胜(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田华(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指出“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数字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现实挑战,加强核心数字技术攻关,降低数字产业能耗,增强数字生态系统活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机理
数字技术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孕育而生的以数据为核心、以网络信息为载体、以智能化绿色化为重要特征的通用技术形态和生产力形态。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广泛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能源的开采、加工、运输方式,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配置的有力手段。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等嵌入管理、生产、营销各流程,能够实时分析和监测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与市场需求,降低人力成本,打造绿色、智能、高效的动态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生产效率与减污降碳“双提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降低生物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波动性、随机性产生的影响,提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率,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二是数字技术的产业升级效应为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路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产业数智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实现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双降低”。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改变产业结构的相对规模、市场结构和比较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设备与工艺流程绿色升级,增强传统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产业如云计算、物联网等,能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乘数效应,推动形成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数智深入融合的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慧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效应为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活力。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生活方式。当前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不断塑造数智化、绿色化生活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生活空间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绿色交通、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化的智慧生活服务,赋能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二、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
随着数字技术的系统性突破和创新性发展,数字技术初步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赋能潜力,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数字技术创新动能不足。一方面,关键数字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新型数字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抑制了数字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赋能效果。
二是数字产业的发展与绿色低碳要求不匹配。一方面,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处理、传输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更新换代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三是数字生态系统活力性不足。数字生态系统是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保障。当前数字生态系统在数字风险预警、数字产业协调发展层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数据资源垄断、数据泄露、数字侵权等数字安全问题降低数字用户的数字生态系统信任度,限制数字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数据信息阻塞、数字技术发展不平衡掣肘数字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加强关键数字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产业技术革新,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才能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作用。
一是提升关键数字核心技术供给和数字技术人才供给。一方面,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关键领域,加强关键数字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发展开源创新模式,支持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展,运用集体智慧推动关键数字核心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缓解数字技术引起的新旧部门劳动力转化的矛盾,加大力度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数字人才保障体系。
二是降低数字产业能源消耗。一方面,推动数字产业技术革新,通过更新低耗芯片和制冷系统,降低数据传输、计算中的能源消耗,实现数字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建立电子垃圾循环利用系统。建立涵盖生产商、经销商、回收商的绿色回收产业链,缓解数字产业原材料供应压力,减少电子垃圾处理的污染。
三是建立信息畅通、安全有效、协调统一的数字生态系统。一方面,优化数字产业和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畅通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完善数据安全的技术支撑与法律法规支撑,增强大众对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的良好预期,不断提升数字生态系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