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史守林(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方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努力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序列迈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应用,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变革,培育更多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加强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市场服务质量,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更好释放文化产业潜能。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须构建多方参与的文旅产业政策治理体系,形成高效率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构建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发展渠道。积极适应当代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协调性有效性,打破行政壁垒与区域壁垒,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顺畅流动,以各类文化旅游带为依托加快形成统一的文旅大市场。不断提升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品质,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挖掘,提炼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有效改善文旅管理方式、服务流程、产品供给等,打造更多智慧景区。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充分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体验。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建设,开展资源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发掘、可视化应用等,以文化基因库、数据库、题材库等形式,建设政企互通、事企互联的大数据体系,为文旅资源进入要素市场提供基础,为资源转化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法治建设,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
二、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向改革要效益,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台政策法规,切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流转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协同治理。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探索用“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优化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构建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当前,人民群众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提供更多特色化、个性化的优质产品。加大高质量文化供给,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立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对接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设,有助于释放文化活力、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亟须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延续文明。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文物、旅游等管理职能一体化,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基础研究,针对古建筑结构、文物保护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统筹处理好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为政理念,破除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等错误观念,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立健全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努力形成主管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格局和发展合力。
深化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必须加强研究阐释,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通过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研究课题,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在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推动文化遗产与科技等深度融合,让更多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把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与促进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拓展文化遗产的现代功能,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历史遗存与周边环境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