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旅业发展、指尖上的年味、首个“非遗版”春节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柴荣:构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法律屏障】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柴荣指出,在数字化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强化数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信息技术引发的数字化浪潮,为文化遗产传承与优秀文化弘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挑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深入审视和反思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中面临的法律保护困境,探索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具体而言,从国家立法层面出发,围绕让文物得到有效利用的目标,推进针对性立法工作;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层面考量,细化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有关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内容。总之,要实现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娅:多角度施策激活文旅业资源】
刘娅认为,当前,旅游日益成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标配”,文化旅游业成为各地促消费拼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政策引领、经济支撑、交通改善以及新媒体赋能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文旅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文旅业与体育、商业、娱乐、餐饮等产业相融,数字技术在文旅产品营销管理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各地文旅“出圈”提供了有效推力。未来,繁荣文旅业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多角度施策。
通过激活特色资源、瞄准细分需求、顺应消费趋势、强化科技赋能等具体手段优化文旅产品供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有序市场、强化便利服务等措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宣传营销、丰富惠民举措、优化入境游政策进一步扩大相关需求。
摘编自《经济日报》
【周诗茵:数字技术让“指尖上的年味”更富生机】
周诗茵指出,从“身边的年味”到“指尖上的年味”,新兴的数字技术正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活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春节期间“云拜年”已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消费方式也因数字技术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节日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与温暖;运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韵味,又满足了现代的审美需求,让春节文化以更亲切、鲜活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它保持清醒的认识。数字技术应成为节日生活的助手,但非唯一的主导;数字技术为非遗的记录、展示、创新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但这仅是保护与传承中的一环。数字技术只是工具,春节文化的核心始终都是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是人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学习时报》
【张洪松、刘飔冰:首个“非遗版”春节传递文化自信强音】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洪松、刘飔冰指出,乙巳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开展的新春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强音。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迎春纳福、阖家团圆的庆祝活动。如今,春节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与实践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使春节在各类创新性表达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加强传承与保护。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非遗+”进一步推动“非遗”资源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人们在沉浸式领悟各类“非遗”特色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之基,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春节期间的消费趋势来看,展现中式传统美学的“中国风”迅速出圈,国风类产品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审美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的情感认同。春节作为中华文化名片的重要象征,更是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纽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摘编自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