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提振消费、建设人民城市、宏观调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黄凯南:推动提振消费与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结合】
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黄凯南认为,提振消费,需要加大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支出。政府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扩大财政赤字和发行政府债券来扩大消费支出,居民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银行贷款来扩大消费支出。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各类消费补贴,本质上是政府的转移支付,通过降低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政府的公共消费转向居民消费。在均衡状态下,提振消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增加消费支出的货币从哪里来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增加收入还是增加负债,都需要以提高投资收益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讲,消费是过去的投资,投资是未来的消费。因此,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消费来提振消费,可以通过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发行政府专项债,将提振消费与补足民生短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进而发挥公共消费的乘数效应,带动相关民生服务行业的发展,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预防性储蓄。对于居民消费来说,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提振居民消费首先应提高居民的收入及收入预期。考虑到不同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对于提振消费尤为关键。另一方面,提高投资效益需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避免盲目重复投资和低效投资,这是当前扩大内需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重要举措。提高投资效益应以提振消费作为牵引,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力必须能够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
摘编自《光明日报》
【孙久文:人民城市理念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指出,在城市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这一重要理念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首先,有利于协同发展、强城富民。人民城市建设从城市规划起步,可以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缓解交通压力;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为人民城市建设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和生活选项。其次,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人民城市建设注重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再次,有利于加强治理、共建共享。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有利于优化环境、美化生活。人民城市建设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创造优良人居环境,让人民在城市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郭春丽: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春丽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对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化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政策制定、实施、产生效果的全过程。前瞻性是指在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评估预判经济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和各类风险挑战,提前研究储备政策,达到引导社会预期和稳定经济的目的;针对性是指能够精准识别经济运行中的具体矛盾和关键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效果;有效性是指政策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应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平衡、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相协调、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相衔接、中央调控与地方实施相一致、国内调控与参与国际治理相协同的思路,加快实施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推动宏观调控前瞻谋划、精准施策和协调配套。
摘编自《经济日报》
【魏航、余典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魏航,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余典范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由传统的“效率至上”向“统筹安全与效率”转变。“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一些产业链供应链的应急性、权宜之计予以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是确保产业发展效率与安全的内在要求。应以“强能力、重协作和建制度”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节点层面,重点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运营管理抗风险机制建设;链接层面,聚焦“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网络层面,主要关注提升供应链网络地位,打好规则引领牌。一是以“强能力”为核心,提升关键节点尤其是链主企业自主可控的能力建设。按照技术导向和经济导向优化链主遴选标准,支持链主数字化改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碳足迹核算平台,协同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升级。二是以“重协作”为核心,强化纵向和横向链接的创新机制建设。优化“四链”融合的纵向贯通机制,统筹拓展产业项目的溢出效应,完善产业之间的耦合机制。三是以“建制度”为核心,利用规则引领治理能力制度建设。除了传统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规则、数据规则、绿色规则等方面的全球参与机会,不断构建与完善“中国规则”“中国方案”。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