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明、大食物观、调查研究、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吉明明: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南通大学副校长吉明明指出,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并形成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而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独具特色。其中,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而连续不断的历史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的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其创新性,这种创新性突出体现在思想、科技、制度等方面。中华文明更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在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中也积淀了对各种不同文化吸收和融合的智慧,中华文明的广阔气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最后,作为一个古老而持久的文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和平,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我们应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不断彰显,在全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把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指出,大食物观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观念的创新与发展。一是要求优化耕地种植结构,在遵循生态平衡与生命周期规律基础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缓解食物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二是要求安全开发,绿色先行,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监管能力;三是以食物消费升级为导向,更好满足居民食物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更加注重合理营养搭配与科学健康;四是更加注重多维生物食品技术研究的综合效应与驱动机制,加大食物链各环节的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为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必须坚持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各类食物资源、加强食物营养健康消费引导,把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摘编自《人民日报》
【战勇: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战勇认为,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做好调查研究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信任群众、向群众学习。实事求是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法宝。调查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要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问题是改革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确保“对症下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同时,调查研究是应对风险挑战、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必须重点解决好攻坚克难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必须完整准确理解贯彻系统观念,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加强调查研究推进深化改革,重点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蕴、毛科俊、于畅: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王蕴、毛科俊、于畅认为,应准确把握生产关系调整的新要求新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首先,要围绕更好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完善所有制实现形式。 所有制实现形式应体现创新导向。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丰富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打造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活力足、效率高的新质企业。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企业治理、激励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聚焦更好体现新型生产要素贡献,完善分配方式。分配方式应体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导向。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适应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不断创新的分配体系,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再次,立足更好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完善要素配置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应体现效率效益导向。探索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实现方式和路径,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最后,面向更好培养和造就新型劳动者,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应体现综合素质导向。注重培养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引领世界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体量充足、专业齐全、素质综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储备。
摘编自《经济日报》
【朱旭东:提质增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的相关部署,进一步落深落实落细“高质量”的战略要求,体现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体现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气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体现出以下推进特征:一是强调加强立德树人全面性和一体化。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环节和全领域,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二是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科技、人才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持续性的支撑。三是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迫切需要高中学位扩大供给,加快扩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四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普融通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技术性、工程性与普通教育的文化性、原理性、逻辑性的互通和结合;产教融合要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性、延后性、基础性与产业行业的变革性、前沿性、创新性的互通和结合。五是凸显高校改革重点任务。改革依然是主旋律,高等教育改革举措逐步走深走实。六是关爱师生身心健康。促进这两个群体的身心健康,鲜明体现了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特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