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金龙(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立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实践力量和发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源泉,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精神和实践依托。结合文化主体性,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由文化主体性生成的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依托
文化自信与文化认知密切相关,基于文化认知才能生成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意味着清醒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底气,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思想上、认识上的依托。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引领力、塑造力和辐射力一定意义上决定国家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民族强。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明,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具有重要地位,涵盖和辐射各领域、各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支撑。认清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明晰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发展自觉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逻辑起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对于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文化自信特点和作用的诠释,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地位。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深刻影响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其提供强有力支撑。认清文化自信的特点和作用,既是文化发展自觉意识的表达,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
中华民族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西传之后,产生了文化增殖效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厚实的文明基础。没有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就难有中国特色可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文明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历史支撑。同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支撑。认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清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底气。
基于文化主体性而生成的自觉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认知、文化观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认识和思想基础。文化自信的生成要从文化发展自觉意识的培育开始,具有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才能生成文化自信。
由文化主体性生成的独特价值,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依托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由他者来操控或摆布,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需要。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主体具备文化发展的自主立场,才能摆脱依附状态,实现文化发展上的独立自主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发展目标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是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实现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我们党依据文化发展规律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彰显了文化发展的先导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标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关系文化发展的成效,甚至决定文化发展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适应文化强国建设需求的文化,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的,是指文化的民族内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赋予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科学的,是指科学的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反映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大众的,是指从大众接受能力、审美情趣、欣赏习惯出发确立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使社会主义文化易于为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自主确立文化发展取向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支撑。
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自主性的核心在于自主选择文化发展道路。每个国家、民族由于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现实国情不同,文化发展道路应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从国情出发进行独立探索。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决定文化发展的兴衰成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言,“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也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充分调动人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结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评价者,文化产品能否适应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人民最有发言权,人民的评价将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主体性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立场,但并不排斥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应有的气度和胸怀。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立场,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如果对外来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采取排斥态度,简单否定或拒之门外,就会走向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导致自我封闭,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脱节,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和取向,自主选择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摆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学徒状态,避免滋生崇洋媚外之风,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条件。
由文化主体性生成的发展创造,为文化自信提供实践依托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创造基础之上的。没有文化创造,难以生成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地传承、借鉴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传承、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文化创造、“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强调文化发展的创造性,就是在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创造,通过独立创造实现文化发展和超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文化自信奠定实践基础。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条件,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创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必然带来文化发展的独立创造,文化的独立创造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的逻辑结果,这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实践基础。没有文化创造,不仅无法超越自身,更无法超越他者,也就难有文化自信可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文化创造的过程,也是建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文化主体性随着文化建设成就的取得而日渐巩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立在文化创造基础之上的,没有文化创造,文化发展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难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文化实力、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的竞争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掌握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能为文化自信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践支撑。
文化的独立创造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国际担当、世界情怀的政党,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担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责任和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是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明形态,也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发展水平,能为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支撑。
总之,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强化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独立创造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成文化自信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