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乡村帮扶政策体系、民营企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董雪兵:以“错位发展、串珠成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表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一重要指示为各地区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在深刻洞察县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各县域立足差异与比较优势,科学研判自身功能定位与主攻方向,从而精准施策、扬长补短,破解难题、塑造新优势。首先,“错位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并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对于县域而言,“错位”首先必须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显性优势”以及文化积淀、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效能等“隐性优势”。同时,“错位发展”更需秉持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不仅要立足当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谋划“能发展什么”“应发展什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和市场前沿,积极培育“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胜势,将潜在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与市场效益。其次,“串珠成链”是运用系统思维,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珍珠”(县域特色产业)有效串联、协同整合,形成价值倍增的“项链”(区域产业集群或经济带),将分散的比较优势凝聚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
【左停: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找到多元化、差异化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指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对于激活县域发展比较优势、扩充县域就业容量、增强共同富裕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到的是,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县域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与社会经济条件,这要求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需走多元化、差异化路径,培育独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全国有两千多个县,都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产业雷同、小而全、一哄而上、产业质量不高、行政大包大揽等产业发展问题;也容易出现与当地农产品、劳动力关联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优势产业的谋划选择至关重要。要立足县域、发挥自身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县域乡土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还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康养、运动体育、仓储等产业。探索发展新兴业态,将新产业新业态转化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引擎,能够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力量,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带动辖区镇村经济发展、居民增收的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夏杰长:更好发挥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生产范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趋势。尤其是两业融合发展,对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持久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产品赋予新业态特征,而先进制造业技术亦能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知识传递、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会激发业态模式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为更好发挥两业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抓手。科技服务业与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密切,能够有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在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体制机制保障,让科技创新效能充分激发出来,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促发展。同时,完善的产业链发展涵盖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制造生产和下游的品牌管理。健全品牌管理和完善标准体系,是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再次,以两业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增强智能技术支撑和强化产业生态保障,推动融合发展的范围、层次、水平不断拓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产业竞争力、附加值不断提升。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枢纽作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
【周仲高: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仲高表示,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未来三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需要因地制宜地融合运用“基于人”“基于物”“基于地”三类帮扶政策,创新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推动帮扶政策从分化型转向整合型,从托底型转向发展型。一是“基于人”帮扶: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主要是通过开展动态监测、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政策协同,健全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通过持续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给予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切实守住“三农”工作的底线。二是“基于物”帮扶: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当前部分帮扶资产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着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权属,强化运营、盘活利用。三是“基于地”帮扶:创新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协作机制。把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纳入乡村振兴帮扶政策体系,尤其是创新纵向、横向帮扶协作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助力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县域振兴发展。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的施策重点需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帮扶政策深度融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借助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新型城镇化的人才和市场优势,反哺乡村发展。
摘编自光明网学术频道
【周文: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大显身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认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密钥。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其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是制约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风险高也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直面的挑战。由此,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既需要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又依赖市场机制的深度完善,更需要企业自身的主动而为。要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让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民营企业充分发挥高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快速响应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通过推出新产品与服务,创造市场需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通过产业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