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产业创新、自主知识体系、资源配置效率、新型工业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许召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认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重点健全三方面体制机制。第一,加强对企业创新收益的保护,支持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收益的保护体制,激发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特别是提高企业从事较长期、原始创新的内在积极性。进一步支持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计划等财政支持的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优化科技组织管理体制,从科技创新源头和创新成果质量两方面为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创造条件。健全企业作为出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机制,提高应用类科技创新项目选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选题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科研计划选题脱离实际需求、与市场和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完善科研项目实施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及其产业转化能力。第三,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建立专业化的成果转化队伍,提高成果转化环节的能力。加强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的平台,搭建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桥梁。通过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市场化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后期的股权转让、并购等市场化退出机制,以及壮大耐心资本等手段,形成更加积极、活跃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创新资金体系。
摘编自《学习时报》
【周丹:“自主性”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关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指出,要从“以西方知识观为唯一真理”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出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学界长期把持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在使用西方的学术体系、学术话语,接受西方对于“知识”和“真理”含义的界定,这也直接塑造了今天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态。中国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这也是高品质学术期刊要探索的重要方向。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特征,深入反思西方知识体系形成的具体历史条件、内在机理,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的独特道路和文化传统,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史及其自主性探索的历程,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总的来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处理人类已有知识积累的方法是“转化与吸收”。转化西方已有知识体系背后的主体价值属性,吸收人类优秀知识积累的成果,反对抽象的形而上学真理,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历史中检验已有知识积累,批判已有知识积累,革新已有知识积累。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昌文: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昌文认为,以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将闲置或低效资源重新配置到更高效领域。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用好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项目资产;在制造业领域,重点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促使低效企业、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市场出清、供需动态平衡和全产业链效率提升;在房地产领域,重点是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持续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等等。用好用活有关政策。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在存量土地和住房上,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重视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增强对银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统筹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盘活存量既要提升资产收益水平,也要及时进行负债结构优化,还要在设计和实施盘活存量方案时考虑到资产与负债的对应性、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和负债期限的适配性。高度重视盘活存量无形资产。要高度重视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用好存量无形资产,特别是促进行业头部企业对产业链其他企业的赋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泉红、徐建伟:新型工业化重塑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建伟认为,当下所谈论的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发展要素、体系、绩效、生态的重塑。生产要素是工业化的基础条件。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本条件改善、海量数据资源释放,我国构建要素新优势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从劳动力、土地等一般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先进要素驱动转变,发展优势也从成本、效率等传统比较优势向质量、品牌、价值链治理等高能级优势变迁。产业体系是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交汇,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工业化是“质”和“量”协同演进的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挖潜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空间,不断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水平、降低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强度。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生态具有动态变化性。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适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成长性与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活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建立更加有利于新技术创新突破、新企业加速涌现、新产业破土成长的生态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