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宋新潮(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每年的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60周年,一个甲子的纪念,尤为特殊;另一方面,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60年前曾面临的那些危机、动荡,并未远去。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就是提示大家,只有共同行动、以积极姿态勇敢面对人类文明、文化遗产所遭遇的挑战,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几年,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故令人哀伤。刚刚经历的缅甸大地震,世界各地频繁暴发的山火、洪水,让众多文物古迹遭受重创甚至永远消失。战争和冲突对文化遗产的冲击更加令人扼腕,十年来伊拉克、叙利亚、马里等地的古迹遗址纷纷遭遇劫难,2023年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历史中心”因为武装冲突的威胁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相比之下,中国是幸运的,没有遇到弥漫的战火。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世界动荡加剧和文化隔膜造成的那些没有硝烟的“战意”。我们所能做的,是努力找寻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来弥合分歧的可能性。
该如何理解今年的主题——“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灾害,二是应对风险。
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越来越显著,但对于气候变化的原理及其对文物的影响特性,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比如敦煌莫高窟,主要威胁来自降水、风沙以及不断增长的游客量带来的人为风险。近年来,气候变化的捉摸不定严重影响着石窟的微观环境,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风化作用增强,历史建筑、石窟及壁画面临剥落、粉化、裂缝等一系列风险。因此,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灾害的特质,很可能无法找到正确的措施。
中国有着多样的文化遗产——从古迹遗址到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各种类型,让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更具韧性。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从抢救第一到预防性、研究性保护,从本体保存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再到注重社区权益、惠及民生。
文化遗产工作者积极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科技,并将其应用于保护实践。2019年以来,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等专项,先后支持了22项相关研究任务,涉及石窟寺文物岩体稳定、文物建筑火灾预警、文物防震关键技术等多个领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委会,针对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突出风险,跨学科合作推进研究。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2021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启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考古遗址影响的研究”项目。
中华文明的珍贵古迹曾遭受战争的劫难。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也应依旧警醒那些没有硝烟的战火。中国的文化遗产始终准备着应对任何挑战。纵使无法把控自然的蛮力,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中国智慧和力量,通过构建更加良性的人与自然、人与遗产的关系,重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