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而有力地印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科学论断。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霞、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余亦茹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汲取中华文明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有助于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其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即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为“我”所具备,进一步而言就是指万物本性都与“我”所通,这是“天人合一”理念产生的重要基础。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阐明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表达了“天人合一”的追求。其二,“以时禁发”的治理理念。《管子·八观》记载,“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认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索取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时令开采。《荀子·王制》记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表明人们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进行农耕劳作,那么粮食就会富余,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其三,“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天地本身就具有“大美”,无需依靠语言去表达修饰,这本质上是对自然之美的强烈赞美与向往。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达了对天地之美永恒与无私的赞美,也表现了对于自然环境状况与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详情】
在“两创”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菊芳在《江西日报》撰文指出,一般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表现形式:一是历史文化遗产,二是思想文化形态。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强化深化对它们的研究和整理,以促成传统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创造性融合。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不同载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渊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和资源梳理。对于思想文化形态,则要强化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研究、转化与创新,更新并重构其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一方面,在“两创”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构建坚强有力的话语阵地。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设置符合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服务于人类的共存与发展,提出体现中国立场、凝聚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世界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两创”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创新传播手段。利用数字技术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景展现,延伸其意义空间。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优势,创新文化生产模式,提升文化产业效能,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利用虚拟空间、三维虚拟场景等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的体验模式,提升文化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增强大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详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力、凝聚力,主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李健在中国理论网撰文表示,“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更主动、更自信的姿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愿景。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历史纵深。理解“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历史纵深,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把握“过去”与“现在”二者间的辩证逻辑,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守正创新。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民族特色。“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本土”与“外来”二者间辩证逻辑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坚守民族根脉的同时兼具世界胸襟。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关怀力量。“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关怀力量,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人之为人”生存发展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贴近人生、关怀生命。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思想厚度。“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思想厚度,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学术遗产“当代转化”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共情和共鸣。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实践广域。“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实践广域,有助于我们从精神生产层面深化对“知”与“行”二者之间辩证逻辑的理解,也有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载体及方法拓新。【详情】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还蕴含着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雪敏在《中国文化报》撰文表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其一,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知耻而后勇的立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激励青年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一方面,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式教学为例,学校可将《论语》中“见贤思齐”的修身智慧与当代青年责任意识培养相结合;通过给学生讲述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坚持不懈传道讲学的故事,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畏艰难、积极进取、敢于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春联创作与张贴等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解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背后辞旧迎新的精神隐喻,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传统节日中承载的家国情怀。其三,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比如,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作用,邀请高校优秀思政教师、传统文化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打造智慧课堂。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书院讲学场景、构建三维数字展馆呈现经典山水画的笔墨意韵,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沉浸式学习生态。其四,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校园公共空间的传统文化环境建设。比如,在校园橱窗、黑板报、宣传栏等处发布和展示经典名言、历史故事、诗词名句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另一方面,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氛围。在校园内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活动、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征文比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校园内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