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经济稳定增长、消费信贷、文化领导权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媛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媛媛表示,当前,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是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要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升监管效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精准定位受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郑新立: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其中,“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保持下去,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不是盲目的稳,而是有重点的稳。“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是方向和动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更好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认清“稳”与“进”统一性的一面,即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稳”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是为“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时机;适时适度地“进”才能使事物在动态平衡中保持新的稳定,绝对静止的稳定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认识到“稳”与“进”相互对立的一面。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强调“稳”的时候,往往需要暂缓或牺牲一些“进”,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强调“进”的时候,必然会对“稳”带来一些冲击。三是要把握好矛盾双方主次关系转化的条件和契机。什么时候强调“稳”,什么时候强调“进”,需要审时度势,要主动创造条件使之向有利的方面转化。既要反对消极等待、不思进取,又要避免不顾条件、冲动蛮干。把握好二者关系,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摘编自《学习时报》
【张健华:多措并举推动数字金融支撑消费信贷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指出,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消费信贷提质扩面,既是深刻把握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释放内需潜力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提升消费信贷可得性,推动消费信贷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强化信贷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协同发力,推动消费信贷需求增长。但同时需要认识到,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消费信贷增长空间较大。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而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能够不断突破传统信贷服务的时空限制,让信贷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普惠包容,推动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实现从“被动供给”向“主动适配”深刻转变,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体验。多措并举推动数字金融支撑消费信贷发展,可以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费信贷普惠性;坚持“科技向善”,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完善监管体系,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深化场景融合,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布局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稳健前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永智: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岩表示,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鲜明特质,总结规律性认识,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给予文化强国建设根本政治保证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以来,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既深化了对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本质认识,又系统性地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框架,体现出鲜明的先进性。党通过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总结与运用,创新完善文化发展理念、路径与方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文化领导权并非局限于文化领域的某一隅或单一环节,而是立足于文化建设的宏观架构,对文化发展全局进行全面深入的引领与调控。在思想舆论层面,全面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我们党立足“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强化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推动全社会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文化发展层面,全面领导文化创新创造。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文化创新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标识。在文化工作层面,全面领导文化组织管理工作。我们党全面加强对各类文化机构、组织及单位的领导,统筹指导文化工作队伍与文化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体制、管理机构以及政策法规体系,有效推进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法治化、高效化进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