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论中华美学精神

来源:《求是》2025/092025-05-03 09:45

  作者: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一个新命题,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中华美学在美的本体上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纯粹主观的“美”,美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藉由情景相融而生成的意象世界,故而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命题:自然景物(比如“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即“美不自美”。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就立刻想到他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他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唐代画家张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华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万法(即世界万物)之源。万法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说明,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物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也就是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所以,中华美学认为美的本体是“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作为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图为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只此青绿》(左上)、《碇步桥》(右上)、《锦鲤》(左下)、《喜上枝头》(右下)。这些舞蹈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成为展示中华美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心灵的创造,重视人生意义的追求。这个特点至少产生了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方面引导人们重视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二、在平凡中营造美的氛围

  中华美学不仅渗透到艺术领域,而且广泛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化,早在孔子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论语》记载孔子很欣赏曾参父亲曾点的生活方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安详、平和、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寄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比如,北宋时期绘画《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清明上河图》用写实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北宋都城汴京看到了这一切:汴河、船只、虹桥、牲口、街道、酒店、货摊。画里渗透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和美感,渗透着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这些普通的人及其生活场景,用不着美化夸张,用不着改头换面,单凭本色就使人愉悦。《清明上河图》正是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呈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显示人的本真的美。

  再如,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富有古都的特色,精致、适度而又悠然自得,渗透着一种“京韵”和“京味”。他们饮酒、品茶、放风筝、听京剧、捏泥人、画糖画……生活中不失情趣和快意。他们喜欢养鸽子,制作精美的鸽哨。民俗学家王世襄说,天空中鸽哨的声音深入于人们生活之中,已成为北京的一个象征。“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这是北京老百姓的一个美感世界。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和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告诉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着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他们对生命的追求是连在一起的:要活得有意味、有情趣。正因为有强烈的对生命和美的追求,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依然能生存并生活下来。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认清这一点,对于认清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极为重要。

  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中华美学在自然美的观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认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仁是天地之生气”,“生底意思是仁”。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至宋代,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朱熹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生态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包括人类)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正如程颢所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周敦颐喜欢“窗前草不除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他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他认为这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人与万物一体,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郑板桥还谈及,真正爱鸟就要多种树,使成为鸟国鸟家。早上起来,一片鸟叫声,鸟很快乐,人也很快乐,这就叫“各适其天”。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最大的美感。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命关怀,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有鲜明体现。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他们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的、灵动的、生意盎然的,营造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晋宋之际的名士陶渊明有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写出了天地万物各适其天、各得其所的状态。唐宋诗词中处处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如“山鸟山花吾友于”(杜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等。很多诗歌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如杜甫《题桃树》:“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就是说,自然界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品,而且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而且还可以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关于人生境界问题,学者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它包括一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冯友兰举例说,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地质构造;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事物虽同样是一个事物,但对这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同理可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在三个层面都会得到体现,即生活层面、事业层面、审美层面。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当然,工作和事业,也会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从审美层面看,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现他的人生境界。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受到推崇,不仅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准,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舍生取义的气节和风骨。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品格和艺术家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总而言之,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但归结起来,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是提升人的境界。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强调,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也就是要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一个既定、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集合体。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为基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