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一个新命题,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中华美学在美的本体上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纯粹主观的“美”,美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藉由情景相融而生成的意象世界,故而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命题:自然景物(比如“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即“美不自美”。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就立刻想到他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他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唐代画家张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华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万法(即世界万物)之源。万法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说明,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物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也就是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所以,中华美学认为美的本体是“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作为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图为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只此青绿》(左上)、《碇步桥》(右上)、《锦鲤》(左下)、《喜上枝头》(右下)。这些舞蹈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成为展示中华美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心灵的创造,重视人生意义的追求。这个特点至少产生了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方面引导人们重视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二、在平凡中营造美的氛围
中华美学不仅渗透到艺术领域,而且广泛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化,早在孔子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论语》记载孔子很欣赏曾参父亲曾点的生活方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安详、平和、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寄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比如,北宋时期绘画《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清明上河图》用写实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北宋都城汴京看到了这一切:汴河、船只、虹桥、牲口、街道、酒店、货摊。画里渗透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和美感,渗透着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这些普通的人及其生活场景,用不着美化夸张,用不着改头换面,单凭本色就使人愉悦。《清明上河图》正是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呈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显示人的本真的美。
再如,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富有古都的特色,精致、适度而又悠然自得,渗透着一种“京韵”和“京味”。他们饮酒、品茶、放风筝、听京剧、捏泥人、画糖画……生活中不失情趣和快意。他们喜欢养鸽子,制作精美的鸽哨。民俗学家王世襄说,天空中鸽哨的声音深入于人们生活之中,已成为北京的一个象征。“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这是北京老百姓的一个美感世界。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和北京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告诉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着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他们对生命的追求是连在一起的:要活得有意味、有情趣。正因为有强烈的对生命和美的追求,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依然能生存并生活下来。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认清这一点,对于认清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极为重要。
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中华美学在自然美的观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认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仁是天地之生气”,“生底意思是仁”。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至宋代,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朱熹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生态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包括人类)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正如程颢所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周敦颐喜欢“窗前草不除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他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他认为这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人与万物一体,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郑板桥还谈及,真正爱鸟就要多种树,使成为鸟国鸟家。早上起来,一片鸟叫声,鸟很快乐,人也很快乐,这就叫“各适其天”。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最大的美感。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命关怀,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有鲜明体现。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他们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的、灵动的、生意盎然的,营造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晋宋之际的名士陶渊明有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写出了天地万物各适其天、各得其所的状态。唐宋诗词中处处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如“山鸟山花吾友于”(杜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等。很多诗歌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如杜甫《题桃树》:“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就是说,自然界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品,而且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而且还可以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关于人生境界问题,学者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它包括一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冯友兰举例说,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地质构造;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事物虽同样是一个事物,但对这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同理可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在三个层面都会得到体现,即生活层面、事业层面、审美层面。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当然,工作和事业,也会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从审美层面看,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现他的人生境界。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受到推崇,不仅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准,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舍生取义的气节和风骨。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品格和艺术家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总而言之,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但归结起来,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是提升人的境界。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强调,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也就是要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一个既定、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集合体。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为基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