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亚芬(江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教育与健康服务中心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审美趣味、人生智慧、心理哲学等,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助力大学生理解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与协调的关系,进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形成更加开放、平稳、包容的心态。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等作为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包容等价值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可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营造“文化+心理”融合育人氛围,开设系列课程,创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丰富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营造“文化+心理”融合教育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养分。高校管理层应完善顶层设计,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制度,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齐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等,配备高水平心理学专业教师,或者引进校外心理学专家,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高校应引进数字技术,搭建智能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开通心理咨询预约线上通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效率;借助智能教育平台、校园官网、校园论坛、短视频等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等;通过视频、图文、心理测试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日常生活、学习的碎片化时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校园文化长廊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展区,展示文化典籍、经典历史故事、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营造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大学生提升对文化与心理的认知,增强对“文化+心理”融合教育实践的认同感。
开设“文化+心理”融合课程
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与文化课专业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搭建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的立体化课程架构。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等内容,包括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观念,仁爱包容、宽以待人的人际观念等。开设“儒家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养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以心理学教师为主导,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合作,共建心理健康跨学科教学知识图谱。借助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深入开发、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用教材具有专业性强等特征,教师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融入普适性教材内容体系,与原有教材内容进行关联、互补,完善“文化+心理”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可在教材不同单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模块,在课程设计阶段筛选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的文化内容作为铺垫,让大学生以文化视角接受、探究心理知识;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在普适性教材内容的不同单元增加“心理健康知识链接”板块,以故事、漫画等形式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理论知识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实现心理学、文化、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创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灵活选用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比如,可借助AI技术,呈现庄子逍遥游的故事,选取让大学生放松心情的纯音乐《一花一世界》作为配音,让大学生掌握庄子主张的顺应自然等思想,思考如何通过心理调适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组织大学生观看中华武术节目视频,解读中国武术文化中安邦定国、正气凛然、不畏强敌等精神,引领大学生养成不畏困难、知法守法等品质。选用专题讨论法,让大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传统职业观与大学生职业心理”“传统爱情观与新时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等,培育大学生思维转换能力、辩证思考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教学,提升“文化+心理”实践教育质量。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体验”工作室、绘画和音乐疗法工作坊,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理滋养。组织大学生深入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调研、心理健康咨询需求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整理调研数据、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为同伴提供积极帮助;倡导大学生在节假日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与不同人群交流,了解不同人群的人生经验、生活方式,有效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的传统智慧,开阔视野、释放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