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老当救火队长不行

来源:人民日报2025-07-03 09:15

  作者:曹平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谈到社会治理时强调:“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老是当救火队长是不行的。”“救火”指的是等糟糕情形、较坏情况发生后再去处置应对的一种工作方式。化解矛盾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能力本领,但若总是事后补救,不仅治理成本高,也会陷入被矛盾追着跑的被动境地。社会治理的智慧,正体现在“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上。

  任何矛盾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很多表面上让人猝不及防的偶发事件,如果顺着事件的导火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是众多“小”因素积累的必然结果。党员干部不当疲于奔命的救火队长,首先要优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能满足于只把手头的、眼前的工作干好,还要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见微知著,就是要善于捕捉事物变化、科学预见形势,做到洞察先机、提前谋划,从“桅杆顶”看到“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见微知著并不是“草木皆兵”,而是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的同时,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不让矛盾碰头叠加、蔓延升级,尽可能减少各种负面影响。

  抓源头、抓苗头,才能防范风险发生、矛盾叠加,高效定分止争、为民解忧。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之一的浙江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连续多年实现“群众零上访”。当地干部说:“‘零上访’不是说村里没有事儿,而是不等到村民上访,村干部就先上门,把该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应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不断提高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的能力水平。抓好源头治理,一方面要抓早抓小,防止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另一方面要做好分类处置,下好“绣花”功夫。比如,陕西韩城市把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对微小矛盾或一般矛盾,在村、社区的网格内及时化解;对涉及面较大的矛盾,则由镇(街道)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化解;对重大矛盾纠纷,则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精专调解”专班研判化解。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地妥善处置,提升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社会治理就能更高效。

  只有平常勤跑腿,关键时刻才能不跑断腿。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和协调利益关系的“茬口”。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摸清社会治理的短板在哪里,也才能知道补短板的方法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他骑着自行车下乡,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庄,还常常在县城过集时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摆,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下基层接访,深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党员干部平时就要勤到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地方去,走到“背街小巷”去嚼一嚼群众的酸甜苦辣。如此,才能做到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短板心中有数,于平常之时多补短板。切忌平时对短板问题选择性忽视,或是抱着侥幸心理捂着拖着,等“小管涌”变成“大塌方”时后悔莫及、措手不及。

  古籍《鹖冠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对话:魏文王问扁鹊,他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原因在于长兄是治病于未发之前,中兄是治病于初起之时,而扁鹊自己则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治病如此,治理亦然。治于未发或初起,方为上策。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只有对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使社会既安定有序又生机勃勃。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