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积强(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三项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新进展。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认知不足、分类不清、管理粗放、传承机制弱化等问题。需要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健全价值实现与利益共享制度,系统推进政策与制度建设,全面释放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价值,助力高质量发展。
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分散、价值复合,传统“一刀切”式的保护机制难以适应多样化管理需求,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应制定涵盖农耕系统、景观格局、传统知识等类型的分类标准,明确各类遗产的核心特征与保护重点;依据历史深度、技术复杂度和濒危程度开展多维评估,划定保护等级;推动分类目录与资源配置相衔接,实现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差异化倾斜。通过类型有别、重点突出、因地施策的分级分类体系,打破碎片化管理,提升保护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精准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完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自然灾害、产业变迁和城乡扩张等多重威胁,传统静态保护难以适应复杂形势,需建立灵敏高效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数字地图,实现对遗产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和利用状况的实时掌握;推行定期复核与实时监测,完善信息采集、数据更新和智能预警技术;同步健全风险应对机制,提升遗产保护的应变能力。通过构建“日常监测-趋势识别-风险预警-应急响应”的制度化流程,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增强保护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强化监督考核法律责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仍存在职责不清、监督乏力等问题,需健全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应完善各级政府职责体系,强化乡镇政府属地管理效能;将村集体、农户和社会组织纳入常态监督与反馈机制,夯实基层参与基础;建立可量化绩效评估体系,将保护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和专项督导,增强执行力;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明确责任条款,依法追究失职、破坏行为。通过构建“职责明确-过程监督-结果评估-责任追究”的治理闭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制度。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生态价值,但其产业化路径尚不清晰,需要通过制度引导推动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应从制度层面支持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培育非遗品牌;完善基于传统工艺的生态农产品开发标准和准入机制,鼓励企业深挖遗产内涵,实现产业转化;同步出台产业支持政策,明确用地、资金等保障措施,推动跨产业链整合与创新。通过健全项目培育、产品开发、政策支持等制度体系,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产业运营机制。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非市场性特征,现有运营机制难以准确反映其综合价值,需通过科学评估与激励机制夯实产业运营基础。应建立覆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效益等维度的全过程价值评估体系,推动第三方评估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探索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接,构建“文化+生态”型产业补偿机制;设立专项激励资金,依据运营绩效,对相关主体予以奖励。通过评估定价与激励联动,激发政府、企业与社区的主体积极性,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
构建农业文化遗产利益共享机制。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分散、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突出,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利益联结与价值共享。应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短视频、直播、虚拟展览等现代传播手段深度融合,吸引遗产社区、传承人和青年群体共同参与内容创制;鼓励文化IP与教育、科普、文旅、游戏等场景融合,拓展收益渠道;建立公众参与反馈机制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村集体、农户和文化工作者等相关方共享开发红利。通过共创内容、共建平台、共享价值的制度设计,构建多元参与、多方受益的格局,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传统依赖政府单一财政供给的传承利用方式已难以满足长期资金需求,需构建可持续的多元投入机制。应推动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探索“财政补助+社会捐赠+产业反哺”的多元供给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公益信托、绿色债券等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慈善组织和涉农企业参与保护项目。通过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打破资金瓶颈,增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障力。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生态农业、文化研究、遗产修复、数字技术等领域,当前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能力偏弱等问题,需要构建系统完善、梯次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应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相关交叉学科与复合专业,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基层人才本地化培育,鼓励传统技艺传承人和乡土专家融入职业和社区教育;构建专家、农民、企业协作网络,推动知识共享与实践协同。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实现人才引进与培养双轮驱动,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水平与内生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等问题,传统管理方式效率较低、响应较慢,需要以科技赋能推动治理智能化、集约化。应加快建设国家或区域性信息管理系统,整合遗产分布、类型特征、风险等级等基础数据,夯实数字化治理基础;推广遥感监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资源动态监管、产权界定和风险预警能力;建立跨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通过技术支撑、平台联通与资源统筹,推动治理模式由粗放管理向智慧协同转型,全面提升保护效能与制度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