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外贸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赵忠秀:我国外贸稳步前行的同时充分展现了韧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总体表现可以说是超乎预期,稳步前行的同时充分展现了韧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9万亿元,延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9%。6月单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7.2%,体现了较强外部抗压能力。从贸易伙伴结构看,与南方伙伴的贸易尤其亮眼。我国与非洲双边贸易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上半年对非洲进出口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4%。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优化升级趋势非常明显。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上半年外贸数据展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韧性和潜力,有以下几方面支撑因素。我国贸易伙伴结构正在积极调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以及我国与南方伙伴经贸合作的加深,我国与非洲、东盟等地区的贸易保持非常好的发展态势,体现了贸易伙伴结构的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国际市场组合和调整有利于拓宽销售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一市场可能遭受的负面冲击,为外贸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最根本的是出口商品本身的竞争力在提升。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出口增势都非常好。这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中国制造”的实力持续得到世界认可,支撑着外贸由大向强转变。说到底,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的政策调整非常给力,不仅有短期政策,而且有长期政策,形成了系统的政策支持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云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正式出版,为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与理论指引。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统一,努力做到学思行贯通、知信行合一。“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关系上升到了历史观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历史置于自然、文明嵌入生态的历史唯物论事实,深刻揭示了通过历史和自然的互动、文明和生态的互动而生成历史和文明的历史辩证法力量。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割裂自然和历史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不仅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而且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唯一的历史科学看作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样,就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关系问题提升到与历史观基本问题具有同等程度意义的历史哲学问题的高度。今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指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科学路径,凸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文明意蕴,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历史观基础。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翟云:智慧城市能够精准识别和响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表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保障,更体现在更高层次的质量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精准识别和响应人民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休闲等方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比如,智慧医疗让基层群众不再千里奔波,大病小病“码”上解决;智慧教育可以打破时空壁垒,让孩子们均衡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智慧出行通过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告别高峰时段“堵在路上”的焦虑;智慧文旅则让文化和遗产“动起来”,用一部手机遍览城市万千风貌。不仅如此,智慧城市还应具备“预见未来”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政府部门可以提前洞察市民潜在需求,实现由“事后响应”向“前置服务”转变。例如,通过社区数字平台,提前预测老龄人口生活服务缺口,提前布置养老设施与医疗服务,真正实现精准化、温情化治理。此外,安全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底线和前提。城市作为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社会载体,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复杂性的多重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应深度融入智能安防、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升级,从而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华:加快发展安全应急产业】
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与国家安全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黄华表示,安全应急产业是关系国家主权安全的基础支撑产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产业。加快发展安全应急产业,能为国家和人民及时提供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救灾防灾水平,将国家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有利于有效应对损害我国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件,增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各类风险增多以及突发事件处置难度的不断增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对于安全水平的要求持续提升,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精准度、及时性以及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科技含量更高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给予有力支撑。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相关安全应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不仅增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提升了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同时还减少了应急管理过程中人员的伤亡。同时,作为新兴产业,安全应急产业面临着科技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有限等问题,特别是许多高端救援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安全应急领域产品国产替代还需要加快步伐。为此,应根据我国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围绕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和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着力以创新驱动我国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