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并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新征程上继续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把握好、落实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市建设”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人民城市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人民城市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要把握城市治理逻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和调整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维护人民利益、尊重群众地位、满足民生之需。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田向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价值取向,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就是要协调好工业生产和生活福利之间的关系,让生产发展为人民服务,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让“工业锈带”成为“生活秀带”。第二,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就是要更加注重贴近百姓生活的“里子”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彰显城市治理人文温度。第三,处理好前两对关系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间的关系,既要有负责经济发展的“钢铁厂”“化工厂”,也要有直接观照群众生活水平的“理发店”“便利店”;既要在城市发展中保障民生,亦要在推动城市民生建设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需强调的是,新征程上处理好三对关系的根本着力点,在于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治理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及目标导向。新时代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坚持为民造福的目标指引,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城市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详情】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落地见效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让城市装上智慧“大脑”,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冲动”,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机制层面发力、在保障体系上下功夫。一方面,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推动。注重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设、高效治理。还要注重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既避免盲目铺摊子,也防止碎片化建设,推动形成规划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协同的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应夯实数智基础,构建统一底座。要加快5G、千兆光网、城市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打造覆盖广泛、性能稳定的数字底座平台。同时,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多方协同。应坚持“科技+制度”双轮驱动,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破解“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让数据流得动、用得好。另外,完善法律法规,筑牢安全防线。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和使用,保障市民隐私权和数据安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数字安全体系,加强算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监管,防范技术滥用和安全风险。【详情】
让“活起来”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菲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让“活起来”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的独特灵魂。一方面,应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文化根脉、凝聚文化认同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沛资源价值。另一方面,应推动城市历史文化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新问题、新要求。这就必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拓宽问题视野,不仅要解决当前重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防范老问题以新形式卷土重来,还要打破思维定式,敏锐识别、研判和应对那些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问题。同时,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交流互鉴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提升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高度”,就要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城市赓续历史文脉、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彰显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温度”,就要立体刻画中华大地上历史古都、国际都会、区域城市、传统城镇多态多元的城市文化之脉、文化之貌、文化之韵、文化之美,在持续弘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对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更好赓续和有效保护。【详情】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单菁菁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一方面,必须以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最终目标。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城市发展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价值回归,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促进“和谐共生”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为前提和基础。需以“多规合一”为抓手,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科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格局。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是建设美丽城市的核心路径,也是重要动力。需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支持城市能源系统进行节能低碳改造,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电力系统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城市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连接。【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