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民营经济、人才培养、国家安全文化、基础研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哲: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活力】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哲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必须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活力,助力民营经济向“新”而行。一方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建设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为目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劳动力在地区间顺畅流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另一方面,以绿色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引导民营资本投向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民营企业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推动产品和价值链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产品多元化和高质量供给。同时,以数字化建设重构竞争优势。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行业区域壁垒,减少企业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鼓励引导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发展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提供更好专业化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飞:强化人工智能专业属性知识,培养专业化人才】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国家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吴飞表示,人工智能素养的养成,必须依托于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通过强化专业属性知识来培养专业化人才。这一过程应体现“专业化深耕”与“通识化普及”的辩证统一,形成专业、通识、交叉相融三个相互支撑的层次。其一,专业知识层面,认知是人类智能的重要表现,其基石是体系化知识,专业化、体系化知识意味着可对专属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性理解和系统化分类。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应该涵盖表达与推理、搜索与优化、建模与学习、伦理与安全等内容,掌握了体系化知识就可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内涵、边界和外延。其二,通识化知识层面,人工智能通识知识应该具有“专业高度、学理深度、人文温度”特色,具体而言是了解人工智能主流算法,从学理角度思考人工智能能与不能,从人文角度笃信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福祉保持一致。其三,交叉化知识层面,释放AI的融合潜能,是未来创新的主战场。作为类似于内燃机或电力的一种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天然具备推动学科交叉的潜力,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角度解决科学问题,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优化人工智能,未来的重大突破大多将源自这种交叉领域的工作。交叉知识的获取必然是问题驱动的,即在解决特定领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AI技术与该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践行“专业筑基、通识反哺、交叉跃迁”的螺旋式发展路径。这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秉、史志勇:坚持守正与创新,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秉、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志勇认为,国家安全文化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无形的、潜在的精神指引,是植根于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文化基核,是驱动国家安全潜能向效能转化的深层软实力。建设强大且富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文化,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第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国家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安全智慧基因,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国家安全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创新”,则要求立足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国家安全实践,敢于回答新问题,勇于探索新表达,善于运用新载体,不断赋予国家安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永葆生机活力。第二,遵循“守正”原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必须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进行创造性挖掘、梳理与阐释,萃取其跨越时空的思想精华和制度精义,将其有机融入当代国家安全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之中,增强新时代国家安全文化自信与历史底蕴。第三,贯彻“创新”方法,涵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文化新生态。系统总结我国的国家安全实践与战略思想,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将其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传播体系和对外交流体系。紧密追踪全球安全态势演变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新需求,不断拓展国家安全文化的认知边界与内涵深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安全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模型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智能化的国家安全文化教育传播平台与产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调节、法治保障的国家安全文化发展新格局。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薛姝: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在基础研究中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薛姝指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推动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促进企业在基础研究中充分发挥作用,扮演好“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角色,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一是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一方面承接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将成果与产业和应用有效结合,更快转化。另一方面,在研究前期,从应用角度提出需求,为高校、院所尽快开展基础研究明确方向。二是逐步完善企业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方式。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作用,实现企业出资、政府配套、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到企业联合基金,扩充基金容量,扩大领域覆盖范围,促进国家基础研究发展重点与企业的长远需求有效结合。三是形成研发加计扣除、补助补贴、捐赠税收减免等综合性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有效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适当提高扣除比例,简化手续,扩大范围。可探索成立服务于企业基础研究的种子基金专项,重点服务于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对企业直接开展或支持基础研究提供前期资助、后期补助等多种形式的支持,缩短基础研究的时间与进程。完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发挥与基础研究资助相关的基金会的作用。四是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人才共育,畅通企业科研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人才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职称评审等机制,促进企业科技人才成长,减少基础研究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流动障碍。五是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基础设施利用,大科学装置、仪器等适当向企业倾斜,降低企业使用费用或给予企业相应补贴,满足企业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需求。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