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松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发展竞争的本质早已超越物质资源层面,成为一场关乎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的深刻较量。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激发其磅礴伟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深刻领悟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内涵和意义。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每一个大国的腾飞和崛起,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特殊性远超土地、矿产等传统要素。人才资源具备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内核。在科技革命浪潮汹涌的当下,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量子计算到深空探索,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顶尖人才的智慧火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根本支撑在于拥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才资源还具有自我增值的乘数效应。高水平人才不仅能创造巨大价值,更能培养带动更多人才,形成“滚雪球”式的人才生态链。作为知识载体与传播枢纽,他们的流动与协作能催化整个社会知识结构的跃迁与创新势能的释放。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但高端人才占比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加快从量到质的转型,推动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路径。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毫不动摇将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人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和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确保党的人才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广大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做好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鼓励他们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关键在于打破束缚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改革的核心在于“松绑”与“激活”。坚决打破“四唯”的僵化评价窠臼,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突出原创性和学术价值,鼓励“十年磨一剑”;在应用技术领域,则要重点评价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实效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切实解决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革的重点在于畅通流动与强化激励。着力打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有序流动的“旋转门”,破除身份、编制等隐性壁垒,完善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政策,让创新要素在市场与实验室间高效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强化知识价值导向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实施更灵活、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回报。切实解决人才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其心无旁骛地攀登创新高峰。改革的关键在于精准赋权,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赋予其在人才引进、评价、使用上更大的自主权,真正实现“谁用人、谁评价”。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全方位构筑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解决高层次人才供给的根本之道在于自身培养能力的提升,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全链条。高质量人才培养,根基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是起点,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破除“唯分数论”,为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奠定宽厚基础。高等教育是主阵地,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职业教育是关键一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锻造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国工匠”队伍。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教学实施,推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模式,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脉搏。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进入校园传道授业,将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格外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发现和系统培养,为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同时,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加速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深化签证、居留、工作许可等制度改革,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绿色通道”和长期稳定的居留预期。大胆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政策,在跨境数据流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解决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分散的服务资源,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上提供精细化、个性化解决方案,用有温度的服务传递城市的诚意与胸怀,让人才真正“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氛围。真正的包容,根植于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潜心钻研、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尤其要破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急功近利心态。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尊重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保障学术自由,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营造宽松、平等、尊重的学术氛围,让人才敢于挑战未知、勇闯“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