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

来源:经济日报2025-08-26 09:23

  作者:邢文利(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新时代以来多次到东北考察并强调,“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脉定向,也为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期,其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产业安全与区域经济格局。整合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供应链向韧性升级、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东北经济转型难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行业内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的关联企业、供应商、相关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聚集的现象,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度的产业集聚效应、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产业、区域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对于东北来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支撑,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因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是一道自助菜单上可以随意选择的“普通菜品”,而是一道必须做好的“特色招牌菜”。面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新挑战,东北地区必须紧紧抓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这一战略抓手,探寻新的增长动力与发展路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目前,依托老工业基地深厚的产业基础,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已形成覆盖高端装备、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成为东北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配套能力上,近年来呈现出许多积极变化。一是产业链延伸加速,如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整机向核心零部件拓展,大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原料药向创新药研发延伸;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如建设的长春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是长春市首个“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基地,聚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出台了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支持集群内企业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当然,在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高端人才保障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有诸多可提升空间。

  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需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产业链协同为关键,促进要素集聚、生态优化与开放融合,推动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单一产业”向“产业生态”转变,实现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强化创新引领。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创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装备、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转型门槛。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开办、项目审批流程,推行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维权援助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第三,完善要素保障。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集聚,通过“龙头+配套”完善产业生态圈;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探索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更多参与,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资金需求;优化工业用地供给,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四,加强开放合作。一方面,深化东北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协同,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产业配套协作。另一方面,通过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加强与俄罗斯、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合作,承接更多高端制造业转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高端装备、汽车等制造业产品出口。

  此外,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探寻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绿色发展路径,如研发应用低碳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等,亦应成为关注重点。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