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邢文利(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新时代以来多次到东北考察并强调,“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脉定向,也为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期,其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产业安全与区域经济格局。整合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供应链向韧性升级、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东北经济转型难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行业内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的关联企业、供应商、相关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聚集的现象,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产业组织形态。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度的产业集聚效应、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产业、区域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对于东北来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支撑,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因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是一道自助菜单上可以随意选择的“普通菜品”,而是一道必须做好的“特色招牌菜”。面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新挑战,东北地区必须紧紧抓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这一战略抓手,探寻新的增长动力与发展路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目前,依托老工业基地深厚的产业基础,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已形成覆盖高端装备、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成为东北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配套能力上,近年来呈现出许多积极变化。一是产业链延伸加速,如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整机向核心零部件拓展,大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原料药向创新药研发延伸;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如建设的长春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是长春市首个“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基地,聚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出台了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支持集群内企业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当然,在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高端人才保障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有诸多可提升空间。
培育壮大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需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产业链协同为关键,促进要素集聚、生态优化与开放融合,推动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单一产业”向“产业生态”转变,实现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强化创新引领。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创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装备、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转型门槛。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开办、项目审批流程,推行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维权援助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第三,完善要素保障。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集聚,通过“龙头+配套”完善产业生态圈;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探索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更多参与,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资金需求;优化工业用地供给,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四,加强开放合作。一方面,深化东北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协同,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产业配套协作。另一方面,通过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加强与俄罗斯、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合作,承接更多高端制造业转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高端装备、汽车等制造业产品出口。
此外,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探寻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绿色发展路径,如研发应用低碳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等,亦应成为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