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转型、以文润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民生事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庄贵阳: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庄贵阳指出,相较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在发展理念、制度规则、生产方式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具体而言,碳达峰碳中和寻求更具绿色、可持续性、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提升低碳生产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引领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型的示范作用。通过系统性的路径重构,推动社会发展新变革、构建能源动力新系统、重塑国家市场新地位,从而在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新赛道上实现领跑。更重要的是,在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经济逻辑要遵循生态逻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要实现最佳耦合。归根结底,要深刻认识到,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需在全国一盘棋前提下,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协同碳达峰方案。在推进《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系统碳减排耐受能力,既要推动能源结构与效率的系统性变革,也要提升经济系统全要素生产率,将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建设作为省域差异化碳达峰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基于这一要求,需重点关注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我国碳排放极不均衡,85%集中在东部八省市与黄河“几字弯”地区,区域发展和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因此,各地要切实因地制宜制定路径。具体而言:碳排放基本稳定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达峰基础上进一步降碳。对于产业结构轻、能源结构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杜绝“两高”项目拉增长,力争率先达峰。而对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则需突出节能降碳,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达峰。
摘编自《学习时报》
【钟会兵:“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表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把文化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惠及群众的民生属性、涵养城市的重要功能和赋能发展的内在机理统筹起来,系统阐述了文化在铸魂育人、服务人民、建设城市、振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既传承弘扬了中华文明注重文治教化的智慧,又深刻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要求。以文化人,强调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文惠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润城,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守护历史文化底蕴放在推进城乡建设的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文兴业,强调文化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求发展人文经济学,以文化赋能经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这一重要论述,体现着我们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城市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郑高键: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显著特色】
甘肃政法大学校长、教授郑高键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汲取了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共性因子,蕴含着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本质、价值的深刻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凝练。法治是一种树立法律权威的规则之治、制度之治,是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严格执法守法、全民尊崇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本体内容,要求构建一种人人认同法治、尊崇法治、推进法治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按照法治原则处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关系、规范自我行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显著特色。法律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措施,法治总是同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状况相契合。在社会主义法治视域下,法治和政治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法和党的关系。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治国理政的最高政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在宪法和各项法律中充分体现党的政治主张、人民共同意志、群众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治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始终将党的领导摆在突出位置。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于长革: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长革表示,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近年来,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提高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努力让国家的财政账本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今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较高增幅,着力推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切实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加均衡、普惠的民生政策,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主动担当、勇挑重担,在财政紧平衡的状态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力提效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