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各国联系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日益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等直接威胁人民的安全与福祉,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将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道,有力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球治理倡议系统回答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全球治理,必须回答好由谁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直面当前全球治理存在的问题,现实性、针对性强,对未来全球治理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如何才能取得治理成效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解答。
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各国要加强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是基础。实现有效合作,一个重要条件是主权平等,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在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西方大国享有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经常被视为治理对象,而非平等的治理主体,全球南方国家代表性不足、发言权较弱,利益和诉求经常被忽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必须坚持主权平等、相应提升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奉行主权平等成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之处的前提,不仅可以激励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也能够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包容性、普惠性。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习近平主席指出:“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国际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各国应平等地参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全面、均衡、公平体现各国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兼顾各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当前,国际法治受到严重侵蚀,一些国家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严重侵蚀了国际法治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国际社会面临失范风险。这成为干扰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因。遵守国际法治,意味着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共同执行,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各国必须严格遵守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等国际法规则,依法行使权利,履行国际义务和责任,不能刻意曲解国际法,确保国际法平等和统一适用。
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结协作是全球治理的内在要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实现持久有效的团结协作。联合国成立以来,多边主义得到践行,成为战后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石。但是,近年来多边主义受到严重冲击,联合国作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机构,其权威性不断受到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削弱。少数国家“毁约退群”“撤资断供”,不时搞“小圈子”“小集团”,组建排他性联盟,以合作之名行对抗之实,导致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加剧,世界陷入分裂对抗风险,严重阻碍团结协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意味着全球治理是大家的事,关系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要靠协调合作,而不是单边霸凌,才能确保全球治理体系顺畅有序运行。
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强调:“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更好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当前,少数国家为维护自身优势和霸权地位,阻碍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改革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改革缓慢,难以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诉求,难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无法保障各国人民享有公平参与全球治理并从全球治理中受益的权利。全球治理需要解决可能影响全人类的全球性问题,能否切实服务各国人民,成为检验全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当前,贫困、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十分紧迫,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全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更多可视成果,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加强全球治理,必须凝聚各方共识,促进各国相向而行、采取一致行动,产生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大潮滚滚向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更高水平、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参与到全球治理中。由于各国利益不同、文化各异,加之少数国家迷信实力地位、大搞本国优先,阻碍某些重要全球治理议程,各国达成共识、采取行动面临更多困难。以行动导向为原则,就是要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执行力与有效性,更好应对全球性挑战,确保全球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有机统一、连为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面对当今世界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全球倡议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体系,为破解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全面方案。我们要把全球治理倡议放在四大全球倡议的整体中加以把握,运用系统思维深刻认识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紧密关系,从全局高度深入理解全球治理倡议的重大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性挑战有增无减,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许多问题挑战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但深入到现实中,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密切相关,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可能彼此联动,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问题进一步升级。比如,碳排放不仅引起全球变暖,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削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甚至引发社会局势动荡,动摇地区和平稳定的根基;一些全球性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不仅关乎生命安全,其外溢影响也会波及全球经济增长、国际政治关系等诸多其他领域。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否则就可能治标不治本,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本末倒置,难以取得长久的治理成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效增强了解决各类全球性问题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为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具体思路,也实现了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系统突破,形成了加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发展是人类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的物质前提,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保障。全球发展倡议聚焦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破解发展赤字,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保障,安全为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守护着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全球安全倡议聚焦当前安全挑战,破解安全赤字,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整合迈进。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积淀,为人类提供价值引领。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直指全球治理痛点难点问题,明确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根本保障、基本路径、价值取向、重要原则,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做到了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系统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形成了一个关联施策、整体推进、汇聚强大合力、协同破解“四大赤字”的治理闭环。尤为重要的是,不论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还是全球文明倡议,实现相关目标都需要世界各国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全球治理,需要以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因此,全球治理倡议对于四大全球倡议的整体落实、共同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好把全球治理倡议落到实处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合作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当好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互交错、奔涌而来。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发展与繁荣,关乎人类文明进步。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需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俄罗斯、葡萄牙、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老挝、尼加拉瓜、古巴、摩洛哥、瑙鲁等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纷纷表示赞赏或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治理倡议内涵丰富,其核心理念与联合国坚守的信念高度契合,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强烈呼声。我们要从理念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行动层面推动全球治理倡议全面落实,不断为加强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秉持正确的全球治理观。各国需要深刻认识到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深刻认识到人类“风险共担”“命运与共”的现实,才能激发加强全球治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对于能否践行全球治理倡议至关重要。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等一些重要的全球治理议程遭遇阻碍,促进共同发展等另一些重要的全球治理议程则被边缘化,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竞争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吸引了全球目光,占用了大量资源。这与在治理什么、谁来治理、怎么治理等治理观问题上出现的认识偏差密不可分。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确保全球事务由各国一起商量,治理体系由各国一起建设,治理成果由各国一起分享,以正确的全球治理观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提供科学指引。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架构。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有赖各国协同合作,需要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众多国际多边平台为依托,以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等为依据。因此,如何改革完善国际多边平台,如何改革完善国际规则、确保国际规则得到平等和统一适用,回答好这些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对于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重要突破点和着力点。这并不是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着眼于解决全球南方代表性和发言权不足、联合国权威性遭到侵蚀、全球治理有效性被削弱等突出问题,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好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现实。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作出诸多努力,既推动联合国改革、使联合国在新形势下重振权威和活力,又推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拓宽合作领域,使其成为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有力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更为均衡有效。
确保全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成色如何,最终要看全球治理是否取得新的成效。当前,全球治理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治理实践滞后于治理需要,治理成效不能满足各国人民的期待。比如,发达国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但2022年才首次实现了这一目标,比原定计划晚了两年。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围绕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心的地区和平稳定、全球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减贫等治理议题,凝聚共识、加强协作,把治理共识有效转化为有力行动,切实推动相关领域全球治理取得可见可感的治理成效,让全球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必将对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