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球治理倡议、防范化解公共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孙吉胜:更好把全球治理倡议落到实处】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直面当前全球治理存在的问题,现实性、针对性强,对未来全球治理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如何才能取得治理成效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解答。其中,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与此同时,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有机统一、连为一体,共同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体系,为破解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全面方案。而四大全球倡议也各有侧重,做到了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系统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形成了一个关联施策、整体推进、汇聚强大合力、协同破解“四大赤字”的治理闭环。因此,我们要从理念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行动层面推动全球治理倡议全面落实,不断为加强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尚希:及时防范化解公共风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也充满风险。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直接关联,从横向看,全球风险上升且难以预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呈现“加速度”态势。在社会加速变化的背景下,一般风险演变为重大风险的频次多了,演变速度也加快了。另一方面,要以系统的思维审视风险。经济系统是嵌入社会体系之中的,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经济风险也随之增加。防控重大风险,首先要认识到风险循环,知道从何处下手、解决什么问题。在风险公共化过程中如果形成了关联效应,就要及时斩断,尽快转变预期,不要让所有企业遭受压力。对风险循环的状态要及时作出判断,不要错过低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机会,否则演变成危机,化解成本更高。具体来看,及时防范化解公共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仗,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大趋势,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增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增福指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既是增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首先,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应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制度优势,通过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其次,激发文化制度活力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活文化制度潜能、激发文化制度活力。以提升制度顶层设计为先导、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增强制度创新为驱动,有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次,完善的文化制度体系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证。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碎片化、网络文化空间乱象频发、国际舆论环境日益严峻、国际传播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应紧紧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把握好文化发展着力点,确保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能够满足时代需求,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最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文化治理格局愈加复杂,文化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重塑。只有通过完善文化立法、筑牢文化强国的法治基础,优化市场监管、健全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推动技术赋能,增强文化治理的技术支撑等方式夯实文化制度保障,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不断拓展文化发展道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香平:“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王香平认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始终是中华民族在兴衰更替中凝聚共识、突破困境的核心动力。因此,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与此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今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西方价值观念蛊惑下,各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异常激烈,主流价值和思想舆论受到多种因素纷扰,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疑惑、动摇甚至发生了蜕变。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只有始终秉持精神独立自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领导权,才能确保民族复兴航船行稳致远。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是在国际上增强话语权的战略需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增强话语权,根本上要靠我们构建自主的叙事逻辑和文化表达,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根基和前提首先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唯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真正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摆脱对西方理论和标准的盲目追随,切实立足自身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叙事体系,进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正是基于精神上的自信自强、独立自主,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之,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