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货币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主动权、国土空间规划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卞志村、沈雨田:有效发挥财政的货币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卞志村、博士后沈雨田指出,货币是理解财政金融关系的重要视角,也是建构中国特色财政金融理论的逻辑起点。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对货币运行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财政政策通过总量扩张与逆周期调节塑造货币环境。从结构层面看,财政政策工具可引导货币流向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与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从体制层面看,财政部门可依托有关制度规则实现对货币体系的稳定政策传导。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既要看到财政的货币效应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产物,也要看到其作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可能。在货币流通维度,我国财政政策能够主动、精准地向经济体系注入货币。在信用创造维度,财政行为可直接作用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社会信用的总量与结构。在利率调控维度,财政政策通过债务供给深度参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准确把握财政的货币效应,需规避“财政万能论”误区,也不能重回“财政货币割裂”的老路。唯有立足中国国情,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释放财政货币协同效能,在风险防控中拓展政策协作空间,方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宏观治理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正军:把握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重点】
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正军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主动适应和引领发展大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这就要求必须深化对产业演进规律的认识,把握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重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从内涵上看,产业转型升级是为适应宏观环境、技术趋势与市场变化所作的系统性调整,既包括产业内部升级,也涵盖产业间结构优化。其关键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跃升,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质是通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依托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具体来看,首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再次,加快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经济日报》
【戴维来:在世界发展大潮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戴维来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一“变”,在于全球化底层逻辑的重构、在于全球力量格局的根本性转移、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范式突破。因此,全会作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战略判断,绝非折中之语,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历史辩证法的深刻洞察。危与机,从来一体两面,互为条件。风险挑战是旧秩序对历史潮流的顽固阻碍,而战略机遇则是新力量在历史必然中的必然勃兴。“变”为大势,“局”为棋眼。这个“局”,核心是大国战略博弈。但若将其简单理解为地缘政治的权力游戏,则失之于浅。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是不同发展哲学、现代化模式、世界秩序观之间的历史性对话与较量。因此,全会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其真义不止于战术层面的“识变应变”,还在于战略层面,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擘画一条新的道路。第一,以高质量发展破除资本逻辑的藩篱。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为内核的全新范式,要求在发展中守护青山绿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共同富裕为追求,弥合发展的失衡与不足。它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和超越,指向一种更永续、更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以高水平开放重塑全球合作的格局。我们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开创合作共赢的全新航道。第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集团对抗的迷雾。针对全球治理的赤字,中国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推动全球治理迈向公正合理的新方向。
摘编自《北京日报》
【王少剑:以国土空间规划创新推动城市低碳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教授王少剑认为,通过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中嵌入低碳理念,国土空间规划创新能够在制度层面、空间层面和治理层面为城市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支撑。首先,生产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其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水平直接关系到绿色转型的成效。一是实施工业能效与水效提升行动。二是加强高耗能项目管控与落后产能退出。三是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与认证制度。四是推进园区集中供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过空间分区和产业准入来优化格局,通过绿色建筑和节能改造来控制能耗,通过碳足迹核算来推动全过程治理,生产空间能够从高消耗模式转向高效率模式,进而为城市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生活空间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组织方式直接影响居民的能源使用和消费习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创新,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制度化和空间化,才能更好推动消费模式转型。一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清洁取暖。二是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减少一次性消费。三是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利用。四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最后,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体,更是“双碳”战略的重要潜在增量。一是强化分区管控,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健全城市公园与绿道体系,推动绿地共享。三是推动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四是加强传统与新污染物治理。五是推进固废与污水资源化,建设幸福河湖。生态空间的低碳化实质是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修复”,从“局部工程”走向“系统治理”。通过确立刚性边界、构建蓝绿网络和嵌入循环利用制度,生态空间能够成为城市碳中和战略中最具潜力的增量来源,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