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来源:学习时报2025-11-12 10:02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新部署及时回应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新潮流,有利于推动科技与文艺双向赋能向纵深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那些迸发于网络空间的创新灵感、涌动于时代潮头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汇聚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让更多的人有更多机会投身新时代文化创造洪流,用文学艺术的方式书写和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2024年,陕西的《延河》杂志刊发《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首倡“新大众文艺”,随后文化界理论界展开持续热烈讨论,形成全国性的热点文化现象。“新大众文艺”植根新时代中国文化土壤。当今时代,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不断迈进,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在多样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中深刻调整和重塑,呼唤并孕育着文化创造的新动力和新格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文明水平普遍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文艺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16亿,5G网络覆盖率超90%,文化设施和活动在“云端”惠及更多城乡群众。国风国潮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形成“新中式”审美风尚,美术展、快闪等在楼宇商圈广受欢迎,高艺术含量的文创产品火爆出圈,村歌嘹亮唱响,艺术乡建繁花绽放……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艺术的规模、质量和样态提出新要求,并为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文艺,正在成为生活的刚需,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享受和创造的“双倍快乐”。

  “新大众文艺”接续人民文艺的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今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的“大众”不仅是生活的担当者,更是生活的讲述者;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文艺叙事的素材,更是叙事的主体,他们以更昂扬自信的姿态承担起文化创造的时代使命。接续人民文艺精神血脉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不但在文艺联结大众的“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由于新技术加持在文艺联结大众的“质”上迈向新境界。

  “新大众文艺”彰显新技术新媒介发展红利。技术进步是文艺创新的重要基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奠定了新大众文艺兴起的前提条件。科技进展、媒介更迭及其对文艺领域的介入,在催生新的文艺类型的同时,也从总体上降低创作门槛。近几十年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文艺呈现新意勃发、快速迭代的发展态势。从最早的“在网上传播的文艺”到“网生文艺”,从传统戏曲曲艺在短视频平台赢得大批年轻粉丝到文化主题网络直播间成为人们文艺生活打卡地……互联网不但为文艺提供了新题材新内容,还赋予其新形式新美学。据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9.7%,短视频、微短剧用户规模分别达10.68亿人、6.26亿人。《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约为421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累计达6.38亿人,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为3030.1万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从平台载体、题材内容、媒介基础、美学内涵等多个维度对文艺发生影响,重构了文艺创作、发表和交流的机制,使更多创作才华和愿望得到释放,也使更多创作者及其成果被看见,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创造创新活动,催生出更多创作者,勾画出生机勃勃、新品涌现的文艺新图景。

  作为一种敞开的、生成中的文艺,新大众文艺孕育于20世纪早期以来文艺大众化的时代延长线,萌生于新技术新媒介和社会文化繁荣的交叉点,兴盛于社会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普遍提升的现实中。它是新媒介条件下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方式的迭代革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初心和本质的时代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文艺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十五五”时期重要目标,为繁荣新大众文艺指明了方向。在新大众文艺浪潮中,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电动车上的外卖骑手、商圈楼宇的保洁阿姨、小店小铺的服务员、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叔,凭借对生活的热情与敏锐,用镜头、画笔和文字,鲜活而即时地反映多样细分的现实生活,奉献出诗歌、小说、散文、书画、短视频、微短剧等文艺作品,带给人清新质朴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要看到,新大众文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烦恼”和问题。比如,在主题上,如何以个体私人化的表达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在内容上,如何以碎片化的生活折射时代发展图景;在形式上,如何在保持原生态新鲜的同时不失艺术应有的精致;在传播上,如何用好大数据个性化推荐优势又避免落入“算法茧房”“唯流量论”的陷阱;在功能上,如何在呈现群众文化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激发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并以此赋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在研究上,如何总结新大众文艺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推动其行稳致远;等等。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建议纳入新大众文艺为推动其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这股文化新浪潮中涌现出的作品和案例,应当保持密切关注,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估、科学分析,更加精准地为之画像,从而凝聚学界业界以及管理部门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基本共识。同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立足新大众文艺发展实践创新文艺评论术语、范式和文风,对新作品新现象加以精准、有效的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推出标志性、示范性作品,为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