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阐释“十五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明确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重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了“十五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特别是明确了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包括市场竞争主体和市场竞争秩序、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宏观政策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形成有机统一,切实实现以改革促发展。另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推进中实现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开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而且是一个系统的文明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文明的系统推进,各方面现代化目标之间具有深刻的逻辑联系。尊重历史规律、推动文明进步,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在明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领域目标的实现。【详情】
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发展是硬道理”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持续探索与深化把握。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实践要求,以系统思维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一是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科研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二是以新发展格局畅通循环脉络,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我国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循环存在堵点等挑战,必须通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国内循环方面,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在国际循环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三是以民生改善彰显发展价值,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需持续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以绿色转型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新路。我们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详情】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周绍东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安全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协调现象长期存在,在推进协调发展中增强安全保障,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另一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屏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开展能源技术革命,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产学研用各环节,把能源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也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互动更加频繁紧密,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在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时,注重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避免对单一贸易伙伴的过度依赖,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制度型开放防范风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海外利益保护。【详情】
以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杨皖宁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表示,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意蕴集中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仍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以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首先,以文化基因优化市场规则。将“义利相兼”“诚信为本”“惟实励新”等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业态融合,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其次,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发展。破除“GDP至上”的单一评价惯性,构建涵盖创新能力、生态质量、民生福祉、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再次,以人文精神助推改革创新。将人文精神融入科技创新治理全过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建立伦理道德审查机制,防止技术异化风险。最后,以制度变革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破解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