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李澍)11月22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智库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共同承办。会议旨在深入学习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探讨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臧峰宇主持开幕式。
郑水泉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地体现了我们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他提出,高校肩负重要文化使命,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中深化阐释、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更要在人才培养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大学愿在文明传承、文化创新等领域主动担当,贡献教育智慧与学术力量。
张志强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内涵研究的重要使命。他指出,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深入发展,必须加强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交流,共同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韩骁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郭湛指出,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可以围绕文化观、思想创新与文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展开。同时,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应秉持大文化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助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从中华诗词的微观视角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原创贡献。他还强调应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以中华诗词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海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是在哲学层面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其二是在民族复兴层面系统阐述文化兴国论、文化安全论与文化融合论等;其三是在人类文明层面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从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发展。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大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专家郭凤海阐发了对“两个结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的思考。他以中国历史作为引入,指出近代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提升国家动员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毕明阳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郝立新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在于回答“是什么、如何理解与构建”这一根本问题。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文和相关文件精神为依据,把握其守正创新的理论特点。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应在物质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体现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内涵与时代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代尧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党的文化领导权、人民文化价值导向、“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新文化观四个方面,系统性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指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立足“两个结合”,立足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理论根基和方法论,通过传统文化双创、主流价值铸魂、文化事业产业协同、文明传播创新等实践路径,以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等保障机制为核心,凝聚文化长效发展合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袁吉富表示,应从全面的视角认识广义维度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他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初含义出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而点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直接回答的问题和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翁贺凯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当下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时在文化内涵定位、认识论方法论、新时代文化使命与人类文明视野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孙晓莉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对文化的关注体现五维关照,即民族、国家、社会、政党、世界维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奎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唯物史观批判性反思了西方现代化中精神异化的困境,构建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协调发展的文明图景。这不仅是应对国际软实力博弈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现代化实践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遵循与精神支撑。
下午的会议分为两个研讨阶段。第一阶段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志军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提出,应当高度重视和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描述性术语向独立理论范畴的升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董振华强调,西方现代化以理性主义主体性为内核,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中国式现代化则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提出,“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实践是其广阔的舞台,方法则是其关键的桥梁。二者为什么得以生成“化学反应”,本质是作为西方文明思想高峰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东方文明精神主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生平表示,文化主体性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兼具受动与能动的力量。其核心规定性在于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并必须通过科学性与实践性来检验价值。它表现为三大特质:思维体系具备超越时空的高度与广度、文化结构拥有多元融合的韧性与张力、以及能有效回应现实挑战的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唐爱军认为,可以聚焦于“三个规律”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创新进行认识。第一,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第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强调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重视话语主体性。第三,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推动中国文化由特殊性案例推广到普遍性叙事,开拓以“文明平等论”“文明互鉴论”为代表的崭新理论范式。
第二阶段研讨由《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严政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我是谁、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等根本性问题,为我们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指明了守正创新的方向与实践路径,这要求我们高扬文化自信,在自知、自觉与自强中,筑牢精神根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指导性和哲学性,可概括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三大论域。文化认同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价值与理想,文化使命则指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者层层递进、构成系统整体。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英围绕河北省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实践做了分享:一是“文化兴则县兴”,将文化与经济建设绑定,破解县域发展难题;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方针,提升群众精神风貌;三是通过保护修复文物,夯实正定发展的文化根基;四是倡导“旅游兴县”,打造文旅融合的“正定模式”,激活三产活力;五是坚持“人才者大用”,以人才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震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彼此契合”的深刻意蕴,强调“两个结合”不仅是党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更是根本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陈广思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课程建设情况,提出加强课程统筹、完善内容体系、编写教辅读本、推进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建议,以全面提升课程质量与育人效果。
闭幕式环节,臧峰宇教授作总结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