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法治中国建设、老年教育、激发消费活力、数字生态文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莫纪宏:《习近平法治文选》的出版顺应了当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要求】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莫纪宏表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以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选》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关于法治建设的69篇重要著作,涵盖报告、讲话、指示等多种形式,部分著作更是首次公开发表。《文选》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更为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胜利召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方向指引。在理论层面,《文选》完整呈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孕育到成熟的整体发展脉络。在实践指引层面,《文选》对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文选》的出版顺应了当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方中雄:不断提升老年教育供给水平】
北京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方中雄指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在这一背景下,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亿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关系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庞大老年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帮助老年人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丰富精神世界、实现社会价值,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把握老年教育的人民属性,意味着老年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体老年人共享的公共产品;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支撑;不是被动应对老龄化的权宜之计,而是建设健康向善、充满活力老龄社会的重要举措。这决定了老年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普惠方向,不断扩大覆盖面、惠及面,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老年人共享。老年教育承载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秉持人民情怀办好新时代老年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老年教育供给水平。
摘编自《人民日报》
【董超: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委员、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表示,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领域和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5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不断丰富消费供给尤其是服务消费供给,是解决“供需错配”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次,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解除消费后顾之忧的关键举措。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能够直接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特别是对于大宗商品和基本服务,效果更为显著。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持续加大投入,能够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最后,优质供给与普惠民生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没有持续扩大的优质供给,普惠政策可能面临“有钱买不到好东西好服务”的窘境,难以真正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没有普惠性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社会保障,潜在消费需求就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优质供给也将失去广阔的市场空间。二者协同推进可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符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丽敏、张信杰:数字技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丽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张信杰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明确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系统探索以数字技术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数字技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生态文明是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产生的积极成果。这一嵌入过程并非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对生态监测、污染防控、资源调配等治理环节的全流程赋能,从而实现治理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动态反馈,使生态环境治理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从要素整合的视角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数据要素与生态环境要素的叠加融合过程,通过数据要素对生态环境要素的价值挖掘、流程重构与效能优化,催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在理念认知、实践模式、产业业态及价值导向等维度的深层次变革。目前,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多个创新实践范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绿色生态修复、生态经济转型、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成为绿色化、智慧化、数字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典型。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