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公共产品高质量供给、法治人才培养、学生社团、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冬梅:实现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冬梅认为,公共产品的质量对于人们幸福指数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推进公共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有利于解决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需要转变政府单边驱动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以公众需求为引导,以公众满意为宗旨,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建立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一是调动需求侧的积极性。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公共产品质量管理系统,让公众全过程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此来推动其高质量供给,形成公众参与型、协作型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二是提高供给侧的效率。为推进混合型公共产品的高质量供给,要在政府政绩考核中强化混合型公共产品的质量考核权重,强化“对人的服务”的质量考核指标及其权重,以此来引导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摘编自《光明日报》
【姚莉: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法治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姚莉指出,应进一步提高高校法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法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还需要大量基层法律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还需要创新型、开拓型复合人才。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政法行业、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建立起兼顾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体系。在提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建立更加丰富的选修课程菜单,制订开放培养计划,向具有不同志向和发展规划的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机会。培养法治人才,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探索设置与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相适应的立法学、与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相协调的执法学和司法学、与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相匹配的法治监督学、与党内法规体系相衔接的党内法规专业等学科专业。优化部门法的学科设置,探索设置法经济学、生态空间治理法学、社会治理法学、网络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型交叉学科。
摘编自《人民日报》
【毛平: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毛平表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主要面临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缺失、缺乏适时引导、经费管理混乱等问题。那么,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到底应该如何健康发展呢?一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争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建议设立专门管理人员编制,扩大社团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二是加强引导,健全社团管理制度。锻炼社团全员做事能力,并推行责任制,将活动责任具体到每一个组织者;实行奖励与批评相结合,督促各活动组织者开展好每项活动。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范围。遵循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并重的原则,争取在原来校内和县区内活动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四是加强统筹管理,促进对外交流。在管理中,要求各社团年初上交年度工作计划,由社团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场地等,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撞车等现象发生。各社团每年应该组织1—2次对外交流活动,到兄弟院校学习社团管理先进经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与兄弟院校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茅文婷: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茅文婷认为,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不仅能拓展思路和方法,为解决现实矛盾问题提供宝贵启示,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改革发展规律,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首先,要注意从历史、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提炼、总结、对待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增强改革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突出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一方面,要注重从40年的实践中挖掘材料、发现问题、提炼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思想理论献。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持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最后,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吸取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结合起来。要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提供理念、思路和办法;条件成熟时,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张修玉: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修玉表示,生态环境部启动了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评选工作。新时代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应强化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狠抓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第二,大力支持生态扶贫。应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推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第三,深入凝练地方特色。例如,西双版纳大力传承弘扬独特的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等生态文化,打造西双版纳文化品牌。第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生态环境严密法治制度。明晰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占有权与使用权,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和监管。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