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7-31 17: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韩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与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40年间最具根本性的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我们之所以能不断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生长和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与此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治理从机构设置、施政方式到体制机制,也都在不断地调适和改革。可以说,40年来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治理不断变革的过程。

  今年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阶段。新时代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核心问题依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相应地,如何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治理的变革。6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已过年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从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来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物价温和、就业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运行格局。而且,这种成绩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同时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艰难推进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之所以能够拿到这样一份成绩单,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对促进创业创新、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让企业和群众享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可以说,这是促进宏观经济总体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效,至关重要的一点,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正在于“放管服”改革是顺应群众期待、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和任务。而现阶段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更加强烈,而且,对美好生活的种种社会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有鉴于此,我们尝试提出构建“回应型政府”的议题。也就是说,所谓人民满意,首先是要求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经指出,“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正所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人民的呼吁和诉求及时做出回应,本应是作为以实现和维护人民民主为己任的政权组织的固有使命。而这里所谓建设“回应型政府”,其实质是强调政府能否在其决策以及治理活动中容纳日益强烈的多样化的利益表达和维护的诉求,并与民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为突出并不断强化政府的回应性功能寻求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适宜的实现路径。

  20世纪以来政治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政府在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使然。现代化进程导致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升,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承担社会公共事务日常而直接的行政权力,扮演更能动的和更强有力的角色。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而言,同样需要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就构建“回应型政府”这一议题而言,一方面在于为多样化的诉求提供表达和协商场所,形成民意吸纳、整合进而转化为政策的机制,另一方面在于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而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则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回应性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程度。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政府的作用问题可分为“事”“财”“人”三个方面。

  所谓“事”的方面,即政府职能问题,在法律层面则体现为政府的职责权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政治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直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仍然是政府职能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指出,所谓“全面”重在强调统筹谋划,以确保改革的整体效果实现,而并非意指各个领域的改革要齐头并进,主要还是着力于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在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质也依然是加快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