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学发展闯新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发展闯新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8-10-23 11: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江国成、晏国政

  煤层气(瓦斯)曾经被当作煤炭开采中的废弃物直排空中。如今,在山西省晋城市,煤层气已作为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石油,广泛用于电厂、工商企业、居民生活和交通运输。煤改气后,当地煤炭用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每年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以前平均增加了100多天。

  像晋城这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事例在全国数不胜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凸显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的矛盾。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非典疫情后,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后的新形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深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说,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各个领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其中包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针对这一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战略任务。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说,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等物质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2007年10月16日,党中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将会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并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

  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的李晓西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也贯穿于改革开放。

  谈起“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别,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过去5年发生的变化颇具代表性。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说,过去5年来,村里原来的泥路硬化变成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老人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真想多活几年!”

  “十一五”末,王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上一个5年的3000元显著增加。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较大的改善,现在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各种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农村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近年来,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实施教育改革、启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强社会管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规模稳步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同时,民生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杨信礼说,当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据新华社太原6月25日电记者江国成、晏国政)

[责编:秦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