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学发展闯新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发展闯新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8-10-23 11: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江国成、晏国政

  煤层气(瓦斯)曾经被当作煤炭开采中的废弃物直排空中。如今,在山西省晋城市,煤层气已作为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石油,广泛用于电厂、工商企业、居民生活和交通运输。煤改气后,当地煤炭用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每年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以前平均增加了100多天。

  像晋城这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事例在全国数不胜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凸显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的矛盾。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非典疫情后,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后的新形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深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说,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各个领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其中包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针对这一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战略任务。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说,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等物质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2007年10月16日,党中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将会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并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

  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的李晓西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也贯穿于改革开放。

  谈起“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别,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过去5年发生的变化颇具代表性。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说,过去5年来,村里原来的泥路硬化变成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老人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真想多活几年!”

  “十一五”末,王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上一个5年的3000元显著增加。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较大的改善,现在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各种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农村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近年来,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实施教育改革、启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强社会管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规模稳步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同时,民生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杨信礼说,当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据新华社太原6月25日电记者江国成、晏国政)

[责编:秦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