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做“乐为、敢为、有为”思政课好教师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专稿 > 正文

做“乐为、敢为、有为”思政课好教师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8-21 17: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彦涛,兰州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 吴振荣

  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做出了全面部署。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对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要用实际行动推动党和国家有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部署落地生根。

  乐为:在讲好思政课中收获快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乐于讲好思政课的自觉和自信,把讲好思政课作为人生追求,从中收获人生乐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思政课教师真挚热爱思政课,思政课才能打动学生。以讲好思政课为人生乐事,就要乐此不倦地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如何讲好思政课的自觉中,沉下心来、淡泊名利;深研细究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入研究教法,精心编写教案,以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健康向上为工作成就之源。要做到专业知识烂熟于心,砥砺自己广泛涉猎,不断拓宽知识结构,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更新知识;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熟练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互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更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敢为:在创新思政课中大胆尝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好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勇于通过探索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学习新理论和掌握新技术,开辟教学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要通过深入研究基于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系列思政课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基础。当前要着力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大胆钻研,敢于探究新方法、尝试新思路。要在完善课程体系和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要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上下功夫。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通过不断尝试,创造性地实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转化。要树立创新思维,大胆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解疑释惑。

  有为:在办好思政课中建功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办好思政课中,融入到科研教学中,融入到社会服务中,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此过程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要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专业所长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阐释和普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要以问题导向为抓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取得成效。当前,要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上积极发力。要根据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积极寻找突破口,力促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质的提升,助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合作,积极参加各种能力素养培训,主动开展考察研究,不断拓展眼界,在交流互鉴中提升素养。通过参加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研讨,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着力提升信息化能力素养,为更好地在讲好思政课中建功立业筑牢基础。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18年重点资助课题“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兰州大学2018年度教学研究委托项目“CBT教学法在十九大精神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课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