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9-04 10: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中国社会已发生深刻变化:高铁和私家车普及加快了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移动互联网加大了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复杂性,城镇化加深了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以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社会自然演进规律,提速了社会重组步伐,不断制造出系统性、制度化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社会建设,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外部干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结构性不匹配,因此其应该也能够在疫情防控中有所作为。

  社会建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建设社会,具体包括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两大范畴。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在目标和理念上明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计划时代的国家社会高度一元化,具有强大和高效的动员能力,但社会自主性不足。西方国家的社会看起来独立和强大,但容易带来失序和高昂成本。经历了长期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变化,我国社会的资源、人才、信息都高度繁荣且离散分布,社会网络也极为复杂,已经无法由单一主体用传统方式加以控制。具体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部门不可能也没必要包揽风险研判、疫情发布、应急响应、救灾操作的全链条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兼具活力和秩序的社会,亟需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这是真正内生、自发的力量,并已经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证实。

  例如,合理的自媒体舆论监督可以提升地方政府公开透明度,不至于疫情扩散后被动应对;又如,各自为政的封路断路,可能抑制社会自救和志愿帮扶;还如,社会专业力量有序参与捐赠物资物流,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民间力量拓展海外渠道筹集物资所彰显的效率,等等。如何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作为根本制度显著优势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目标决定结构,结构紧随目标,这是战略管理的基本观点。美好社会建设在根本上要优化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共同组成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带来不同社会成员角色的权力分布差异,进而决定了特定群体的需求、心态、行为和所面临的风险。在常态下,社会结构渐进持续地发挥作用。作为突发事件的重大疫情会放大社会结构的利弊,提高了一些群体的风险脆弱性。于是收入的高低、职业的不同、家庭的组成、居住的社区、城乡的差异,这些都可能影响人们在疫情面前暴露的风险及其实际危害。如果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和基础设施投入无法有针对性地匹配这些结构性因素,单纯依靠疫情发生后的运动式补充,其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一些地方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居民社区的疫情堪忧,农村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究其原因有技术性层面的,更有政策性的。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餐饮、出租车、娱乐等服务行业群体的经济效益受疫情直接冲击,具有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地方政府需要提前研判风险并采取精细化帮扶措施。

  在社会学看来,无数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组成了结构,结构又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塑造人的特定行为。我们在疫情防控中看到一些无奈的现象:有对疫情盲目乐观的,也有过度恐慌的;有前期疏于防范的,也有后期过度反应的;不同社交媒体群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也完全不同……这些行为都呈现一定的群体和规律性,其背后可能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差异,也可能是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不同,还可能是社会矛盾的宣泄。理性看待和有效引导微观个体的行为,需要从宏观结构入手,并辅之以智慧城市等科技支撑。

  目标决定结构,结构塑造行为,这是社会建设的学理逻辑,也是决策的理论依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构建国家能力和社会建设“双强”的格局,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期待以此次危机为契机,真正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建设,将我国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变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具体效能。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部教授 胡颖廉)

  (动图:杨彬)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中国道路的世界性贡献

  【实践新论】向上向善“大爱之情”化解全球抗疫价值纠结

  【实践新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

  【实践新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关键之举

  【实践新论】进一步开放市场 促进形成“两个循环”

【实践新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