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三个不可替代”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青椒谈 > 正文

把握“三个不可替代”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4-13 17: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永祥(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一书出版,为做好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读全篇,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殷切期望和精深思考。古今中外,家庭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普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从“三个不可替代”的高度对此作了概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深刻领会《论述摘编》的思想内涵,对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

  家庭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人间总是充满了依赖、信任、眷恋。比之于社会,家庭中有爱情和亲情,成员间通过交流情感、沟通心理,营造着亲切、温馨、和谐、舒畅的家庭氛围,能极大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使人获得精神支持,激发人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对个体心智的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教养的最初场所,抚养和教育是家庭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子女既有生活上供养的责任,也有引导子女成长的义务。对个体而言,家庭是智慧开蒙的地方,形塑了个体对世界的原初印象和基本认知,且影响波及个体一生。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仍然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影响,其思想意识的进步、个性特点的表露、行为表现的成熟都离不开家庭的积极作用,家庭尤其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家庭起着最原初、最基本的作用。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是家庭氛围,最早担负的社会角色是家庭角色,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的习得都是在家庭中开始的,个体还通过家庭接受某种文化习养,进而影响其对特定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归属。无论什么时代,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作用都无可替代。

  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社会和谐离不开家庭幸福。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下,尊老爱幼都是中国人的家庭美德,家庭既是赡养老人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成员在努力提高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中,也在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孝经•开宗明义》中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借助于家庭来传承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自古已有的传统。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之外都与各种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与周围人打交道构成了社会成员交往的重要方面,街坊邻居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圈,社会成员在营造着小家庭温馨的同时,还在与邻里的交往中营造着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使得互帮互助、和谐友善成为社会教化的着力点,家庭也在自觉传承中实现家道绵延。

  家庭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上,北宋范仲淹及其后人数代接力设义庄、推义田、办义学,敬宗恤族、扶危济困、教育后人,为我国古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蓝田吕氏兄弟所著《吕氏乡约》对和睦家庭、和谐乡里、移风易俗起到了助益作用,受到后人的推崇。新时代的文明家庭建设倡导与人为善,引导人们关心乡里、社区公共事务,用友善之举温暖人心,倡导人们从身边点滴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在创造传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香门第”是中国文化史和家庭教育史上常见的现象,一些家庭及扩大后的家族将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学问、技能作为世守之业,在家庭内部教习、传授,形成了独特的家学风尚,对推动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社会范围内崇文风尚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技艺世家,人们常说的“遗子黄金,不如遗子一经”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折射。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深入家庭,其所倡导的以服从群体利益为鲜明特征的伦理道德,使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脉络深深打上了人伦烙印,家国情怀、报效国家成了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价值追求,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崇尚人格境界、追求人际和谐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社会变迁,虽然古今家庭及其社会功能有所差异,但家庭的文明作用还将以新的形态发挥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家庭响应社会号召,以不同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传递出社会主义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及其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72)、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文明家庭家风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9YB052)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