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提供了原则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需形成责任自觉、学科自觉与问题自觉意识,从而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自觉
增强政治责任自觉。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守卫者”,应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定力和清醒,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注重对党和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立场的引导与政治素养的培育。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新媒体这个新场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开展既源于社会现实又紧贴教学内容的政治生活实践,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的引导,帮助大学生理性有序参与网络政治话题讨论,将政治认同的力量转化为浸润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
提升社会责任自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播者、政策宣讲者、理论阐述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将宏大叙事具体化、抽象理论形象化的教学使命,肩负着助推大学生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育人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使命、价值取向和个人魅力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能够持续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体验和认同,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自觉,不仅要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活目标、掌握学习技能、习得文化知识、练就实践本领,还要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厘清社会角色、养成社会人格、肩负社会责任。
深化职业责任自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责任自觉的深化,可从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两个层面加以推进。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将发展完整人格与培养综合能力结合,将增强教学亲和力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结合,紧贴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大势和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和启迪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学理化点评和阐述,提升其思辨能力和甄别能力,增强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在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刻把握新媒体即时性的传播特性与虚拟性的应用特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话语、载体和平台,将线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线上即时互动、实时交流有机结合,为正确舆论氛围“开疆拓土”,强化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觉
明确学科意识。学科意识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切、归属和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认识,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升自身对学科的归属感、自豪感与责任感,坚守学科立场,遵守学科规范,形塑学科风格,提振学科自信。
坚守学术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正在面临研究主题多样化、交叉学科研究范式转型等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应对转型挑战,肩负学术使命,首先改变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做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时势,引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术品质,增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有价值。
加强学科借鉴。在实践过程中,一大批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教育教学教研实际,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益借鉴,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学科借鉴时,要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求和学生心理需求的思想观念、手段路径、学科范式,汲取精华,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问题自觉
切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和强化。一方面,从思政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不同课程都有其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如果偏离重点难点问题,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无的放矢,缺少教学针对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厘清道德与法律两大部分在内容布局、篇章结构、内在逻辑层面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化教学手段开展研讨式教学,比如围绕“十四五”规划设置教学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开展互动式研讨,分享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感悟和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思政课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设置研讨论题、准确把握研讨方向、引导学生形塑正确价值观念。
聚焦学生思想困惑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聚焦学生困惑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心理预期和思想需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可侧重聚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宪法与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内在关系”以及“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内在关系”的思想困惑进行针对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法治观和义利观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善于围绕学生所惑所想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主要集中于大学校园,其思想困惑也大多源自于日常生活,学生的思想困惑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困惑、恋爱情感困惑、深造求职困惑等层面,而这些困惑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得到很好效果的。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拓展教学空间,从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的实践课堂、第三课堂的网络课堂有机延伸,发挥三大课堂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使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高度又有热度,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等意识要素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有重要启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源自社会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碰撞,加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不同的价值观念传播更为开放,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关注相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时,比较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设置教学议程,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纳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运用批判的辩证法精神、坚定的人民立场与情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