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化、国内统一大市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民办学校教师、粮食安全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潇君:多措并举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潇君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第一,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极寻求全人类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第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传播路径是关键。需要我们融合内力、巧借外力,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首先,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和优势作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其次,要多措并举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第三,要加快培育优质文化产品,持续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焕发中华文化生机活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志成:以科学的方法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刘志成表示,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持续健全有利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各种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用好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实现差异化发展。坚持破立结合,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要着眼于破除阻碍国内循环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又要着眼于建设有利于促进统一大市场的规则体系。坚持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还需多方协同推进,持续提升统一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二是提升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三是建立协同共治的市场监管机制。四是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强: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认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就成为当务之急、发展所需。《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要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系统而持续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这一变革进程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把握《意见》中提出的三个核心方向。一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创新发展要更加突出政治、思想和价值引领。二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创新发展要更加强调常态化、协同性。三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创新发展要更加凸显规范化、专业化。要进一步在依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各项制度,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李文章:《实施条例》致力于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李文章表示,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立足推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定位,紧扣关涉民办学校教师群体切身利益的痛点难点问题,为保障全国300多万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法治基石。《实施条例》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对如何保障落实教师权益,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等权益,予以突破性、精准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亮点。第一,强化了经济保障,落实了教师薪酬待遇。为保障民办学校教师薪酬待遇提供了法治支撑,有利于直接改善教师物质生活境况,提高教师生活幸福感。二是强化了公平保障,落实了教师平等法律身份。为民办学校教师提供公平的发展机遇,推动良性竞争与共同进步。三是强化了机制保障,落实了教师专业发展权利。为民办学校教师职业提升、事业奋进创造了稳定机制和平台。四是强化了制度保障,落实了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有助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推动学校决策科学化,构筑教师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命运共同体。五是强化了政府支持,落实了教师职业社会保障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李明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和支撑】
李明阳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为此,要从三方面出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和支撑。首先,要把握好土地要素,藏粮于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还要深入开展农耕土壤资源普查,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统一标准、优化布局、统筹建设,着力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产业带建设。也要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次,要把握好技术要素,藏粮于技,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最后,要把握好人才要素,人才兴粮,培育现代农业人才。通过加强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面向市场、流通、销售、研发等各领域的创新复合型农业人才,实现人才质与量的齐头并进。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