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洪涛:规避“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杨洪涛:规避“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8-03 11: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杨洪涛:规避“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饭圈文化”、公共法律服务、财政政策、南水北调、财政货币政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洪涛:规避“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指出,“饭圈文化”是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然而,从现实来看,“饭圈”在娱乐工业和偶像经济尚未成熟的传媒生态中,已陷入难以自拔的五大怪圈。一是资本怪圈。娱乐资本的掌控者根据资本逐利的市场法则,不遗余力地通过锁定“饭圈”、套牢艺人、绑架舆论、吃定粉丝等,为偶像艺人争取各种商业资源,加速商业变现、快速回收成本。二是演艺怪圈。在“饭圈”,很多偶像艺人,心思根本不在艺术修为和作品打磨上,而是通过疯狂粉丝、充足流量、爆款话题和网络热度,沉迷于“饭圈”之中寻找存在感且日渐上瘾。三是传播怪圈。围绕偶像团体制造“饭圈”内部的群体事件,已成为媒介仪式或行为准则;刷分、打榜、热搜、锁场、控评、反黑、洗白、灭火一条龙服务,也已成为巩固圈层地盘、实现垂直营销的“神操作”。四是价值观怪圈。有的“顶流”艺人,水平不高、排场不小,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作品不多、绯闻不少,有的粉丝入戏太深,于是,不同偶像的粉丝之间形成敌对阵营,相互谩骂、党同伐异。五是审美怪圈。受到某些异域文化、二次元文化的影响,畸形审美把一些空有其表实则缺乏艺术天赋的选手推到前台,于是烟熏妆、阴柔风成为部分男艺人的标配,风格怪诞、音调怪异、吐字不清、似唱非唱成为某些偶像歌手的看家本领。思考如何让“饭圈”走出怪圈,要通过规范资本市场、敦促演艺人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呼吁青年人理性追星等多方共同努力,规避“饭圈”消极影响,净化娱乐生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云鹤: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云鹤表示,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入理解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要有效整合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并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要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智能机器人、自助法律服务终端机等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应用,着力打通信息孤岛,并加强协同配合、统一技术标准。要统筹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贾康:切实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这对于下一步更好把握财政政策明确了工作方向。首先,财政政策在继续“积极”的导向下,要充分提升政策的效能。在2020年的“大疫之年”“大考之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政策设计。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在保持必要的积极特征且体现连续性的同时,已审时度势作出了政策动态优化的安排,如把控赤字率水平,以呼应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取向。其次,财政政策需要特别关注对基层运行状态的支撑。我国基层“三保”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而“三保”底线的兜牢,首先需要匹配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比如,2020年采取中央安排财政资金以贴息方式直达基层,调动商业性金融体系的资金力量,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抗寒过冬”,今年继续保障基本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事项的资金给付,也需要采取类似举措。第三,预算内安排的政府投资,既是助力“扩大内需”的重要调控手段,又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点政策事项。在明确提升效能和兜牢底线的要求之后,中央强调“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并明确了任务“时间表”,鲜明地体现了政策效能的考评要求。

  摘编自《经济日报》

  【石涛: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动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石涛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联动南北,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是核心。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应围绕水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确保水安全,处理好时间和空间关系。遵从水资源分布规律,建立“省—市—县区—乡镇”四级水资源存量动态数据管理中心,并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水质安全大数据监测预警机制。二要坚持节约用水,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关系。探索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节水行政管理体系,并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流域节水财政联合基金、省级节水财政专项基金,构建节水财政金融保障机制。三要充分考虑承载力要求,处理好存量和增量关系。摸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供需总量,降低输水风险,稳固水承载力,并加强对长江、汉江等流域汛期的监测研判,实施生态补水。四要保护水生态,处理好生态和经济关系。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区、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水计量精密仪器、水感知物联网技术、综合灌溉信息管理系统等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跨行政区域水权交易。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闫坤、汪川:优化财政货币政策,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汪川表示,为保持经济稳定恢复,并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把握时度效,精准实施财政、货币、就业等调控政策。第一,宏观调控需要保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提升其有效性。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式需要提质增效,关注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的政策期限更应锚定中长期,中期内可以修改公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公布两到三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更长的周期内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第二,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通过适度调整相关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刺激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健全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并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支出。第三,增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利用MLF、SLF、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第四,在疫情防控长期化的同时多举措稳就业促增收。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继续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第五,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工业基础产业链补短板,对于那些对未来投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或具有较高成熟度的技术,应该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投资补贴,并加强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攻克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加强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杨洪涛:规避“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